“礼仪之邦”的由来

一、“礼仪之邦”的由来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毛诗序》指出:“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1]《礼记》也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唐代孔颖达也说:“中国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礼仪规范和悠久的传统美德

(一)周公制礼

史书上说,“周公制礼作乐”。《周礼》相传为周公所著,周公(姬旦)是礼法和典章的创造者、东方文化的奠基人。此后,历代统治阶级都将《周礼》列为儒家重要经典。

礼仪可分为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生活礼仪包括出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此外还有五祀,包括祭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溜(土地神和宅神),以及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都由礼仪起到规约作用。

(二)中国古代经典礼学著作

中国最早的三部礼书是《周礼》《仪礼》《礼记》。

1.《周礼》

《周礼》是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古代文献,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共计四十二卷。《汉书》有《周官》经六篇、传四篇的记载。东汉马融、郑玄为其作注称《周官礼》,唐代贾公彦作疏始用《周礼》之名。《周官》《周礼》两名曾通用过一段时间,宋朝以后统称为《周礼》。

2.《仪礼》

《礼记·中庸》指出,“王天下有三重焉”,即仪礼、制度、考文。意思是说治理天下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议订礼仪,制定法度,考订文字规范。如《仪礼》中尤其记载有关婚姻程序的六礼,包括纳采(收男家之礼)、问名(问女方生辰)、纳吉(问吉否)、纳征(缴币立婚约)、请期(择娶吉日)、亲迎(迎妇归家)。

3.《礼记》

孔子明确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便人类从猿进化成了人,这些典型的“形而下”行为在自然规律的要求下,不仅延续了下来,而且没有本质的变化。如“门神”一词,最初出现在《礼记》之中:“《丧大记》云:‘君……礼门神也。’”汉代已有贴门神的习俗,对门神进行描绘记载的是《汉书·广川王传》,书中说,汉代广川王去疾,殿门上贴有古代勇士成庆画像。

4.《礼论》

《礼论》是荀子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系统论述了“礼”的起源、内容和作用。该论著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制定礼仪是为了调节人的欲望,避免纷争,保持安定。礼有“养”和“别”,“养”即“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需求;“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两者相互依存。《礼论》提出“隆礼”的观点,指出礼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

(三)众多的礼仪思想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礼仪专家,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提出了“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他明确告诫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礼”,因为“礼”代表了他理想中的一种政治局面,他认为用“礼”来治理国家,比用“法”来治理国家更有说服力。后来,孔子还专程赴周向老子请教礼。孔子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培养教育,他要求学生衣冠整齐,走有走的样子,坐有坐的姿势,为人处世要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以“礼”为首,包括“礼”(礼仪)、“乐”(音乐)、“射”(骑射)、“御”(驾车)、“书”(书法)、“数”(数学)六项教育内容。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德政的重要性。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实行德治,重礼仪教化,方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还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

儒家另一位代表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认为尊崇礼制、重视法制是国家强大的根本,“隆礼效功,上也”。他主张要以礼为主,以法为辅,礼是治理囯家之大本,而法则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并大力推行尊崇礼义。法制完善,国家安定;崇尚贤人,任用能人,这是以礼治国形成的理想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