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化的先驱。无论是从食物原料、烹饪方式还是从饮食习惯、饮食方式及饮食观念来看,都是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及哲学理念。
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界各领风骚。饮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上的差异。
(一)饮食结构
1.食
中国饮食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主食以米、面食为主,副食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是西方的6倍多。
西方人秉承游牧、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采集、种植为辅。饮食结构上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
2.饮
中国人习惯于饮茶。茶性味平和,与中国人的“食性”相合。中国人通过细品茶领略生活的真味与悠远绵长。
西方人喜欢饮酒、咖啡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尤其是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酒,西方有许多以浓烈为特点的著名的酒;咖啡一般以苦、醇、香而著称,饮后也会使人兴奋;茶类多是口味比较重的红茶、奶茶等。
(二)烹饪
中国饮食文化历来以食谱广、烹饪技术精湛而誉冠世界。中国的烹饪更多强调随意性,纵有各大菜系之分,但也各有所长,而且即便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都会因烹饪师的个人风格,将所用配菜与各种调料做出不同烹饪特色的菜肴。
1995年第1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他人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等,其调料架上排着整整齐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活像个化学实验室”。可见,西方的烹饪,讲究菜肴制作的规范性与精确性,更看重食品营养的搭配,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多少蛋白质、多少维生素及餐饮的环境等等。如,烹饪时间精准到秒、调料的添加量精准到克等。
(三)饮食方式
中国人用餐时,喜欢在餐桌旁围坐,方便以餐为媒进行情感交流,并将菜肴摆放于桌子的中间,便于用餐人就餐。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喜欢劝酒、夹菜,举杯共饮,气氛和睦,充满情趣。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吃西餐时,主人往往根据来客数量准备相应的菜品份数,用餐人各自食用各自的那份菜。
(四)餐具
中西方饮食的餐具差异主要体现在筷子和刀叉的使用方面,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不仅反映了进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
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子和叉子来边切边吃,喝汤也有专门的汤匙。
(五)座位安排
长期以来,中国宴席的座位安排以南为上,以北为下,体现出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
西方更多的提倡自由平等,女士优先。一般以右为上,左为下,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侧,且由于基督教的深远影响,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会风尚,在宴席中女士优先作为宴席安排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