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关系
礼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提高素质、塑造形象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只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注重礼貌、礼仪的学习,他的行为就会显得不得体,甚至粗鲁,不会被他人认可和接受;相反,如果只注重自己的礼貌、礼仪、外表的学习,而不注重内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也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注重礼仪、仪容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外兼修且受人欢迎。
(一)礼
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礼、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仪”是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礼”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常常被称为礼貌和礼节。
(二)礼貌
礼貌通常是指通过言语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谦逊、尊重和友好的行为。它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礼貌是一个人待人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语言、表情和手势表达对人的尊重。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行为环境下的礼貌表达形式不同,但礼貌表达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真诚、谦虚、和谐、相称。
礼貌分为两部分: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为;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中国历来十分重视言与礼的统一,有许多关于礼貌的语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尚往来”“恭候光临”等。今天我们正在提倡的礼貌语言为“五声十个字”,即“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还有关于礼貌的行动,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双手合十、拥抱等。
(三)礼节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也是向他人表示敬意的各种形式的总称,如鞠躬、点头、握手、举手、注目等,都是礼貌意识的体现。
礼节与礼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容易失礼。礼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礼貌表达的形式和要求均不同,但礼貌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礼节又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如中国古代的跪拜、作揖,当今世界流行的点头、握手,欧美国家的拥抱、亲吻,南亚诸国的双手合十,印度等国家的吻手、吻脚,少数国家和地区的拍肚皮、碰鼻子等,都属于礼节,是不同国家礼节的表现形式。
(四)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礼仪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狭义上,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