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交友原则
友谊是得到和付出的等式。
朋友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交际对象,但关系也奥妙无穷,如,有与朋友相处半途而废的,亦有与朋友反目成仇、相互暗算的。而真正的朋友,朝夕相处,情谊无须多言,唯以心沟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谨慎处理与朋友的关系,总体而言,大学生在交友时要把握以下礼仪原则。
(一)尊重原则
尊重与敬意是礼仪的情感基础,也是交友礼仪的首要原则。
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人格一个人的价值、荣誉、形象、精神、气节等的综合体现,人格重于生命,大学生在社交活动中不仅要锻铸和捍卫自我人格尊严,而且也应尊重他人的人格,此为尊重原则的第一要义。
其次,要尊重他人个性爱好,遇到与己性格违逆或相冲突的事件,应取协商、恳谈、建议和好言相劝,不因噎废食、强人所难,也不擅自把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强加于人。尊重的本质是使所爱之人更好地完善自己,而不是使其变成自己需要或希望的人。
再次,要尊重他人人身自由及其他各种权利,包括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如,不该问的不乱问,不干涉他人的私生活等。具体在社交活动中,对女生不问年龄、婚否、衣饰价格等,对男生不问财产、收入、履历等;不任意或无礼貌地打断他人说话;住宅探访,需事先联络相约,进门之前需礼貌地敲门或按门铃等,都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现。
另外,要学会肯定、欣赏和赞美他人。在社交活动中,注意发现并时刻赞美他人的优点,是谦虚、真诚的流露,而爱挑剔则是狂妄自大的表现。
(二)诚信原则
诚即诚实、诚笃、真诚、诚恳,指在社交场合待人真实不欺,说话客观公正。
信即信任、信用、信实,指在社交场合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孔子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强调诚,把诚视为“天之道”,把“思诚”即达到诚,视为“人之道”。诚与信统一,要求人们社交场合在待人接物过程中要以诚相待、实事求是、信守诺言、真实诚笃、讲究信誉。真诚待人是交往成功的核心,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厚友谊和情感的基础。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感到力不从心时应直言相告;与他人交换看法时,不应含糊其辞,观点模糊不清,而是诚恳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诚乃立身之本,信乃待人之道。交友应自始至终遵循诚信的原则,并以此统率外在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等礼仪环节。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礼仪的层次和水平,使礼仪含有更多、更好的文明因素和伦理因素,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升高校竞争力和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三)宽容原则
宽容是待人的一般原则,也是交友礼仪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并提倡把宽容视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美德。中国的道家也强调“宽以待人”“以德报怨”,推崇善于包容的江海之德。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第六十六章中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可见,宽容,要以宽大的胸怀容忍不同于自己的见解、个性甚或缺点、错误,包含心胸坦荡、宽宏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等因素,具体表现为对待他人的意识、信仰、行为、习惯等能够给予谅解,不予计较;对待他人的错误不多加追究;对待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不采取压制等。主张以说服和教育的方法进行疏导,以协调人我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交礼仪也要求宽以待人。大学生在交友过程中对待朋友应持豁达、大度的态度:善解人意、体谅朋友,凡事眼界、格调高远一些,不要抓住朋友的缺点或过失不放。
(四)平等原则
平等包含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道德平等诸多含义,就交友礼仪所涉及的平等内涵而言,主要表现为道德和人格的平等。道德上的平等要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因对方地位显赫而曲意谄媚、一味讨好,也不因对方地位低下而冷漠忽视、熟视无睹。做到处上而不卑,处下而不亢,帮助他人不视作恩赐,受惠于人不形成依赖,他人求我不显高傲,有求于人不失其自主。道德上的平等要求每一个人都生而有人格,人格是平等的,都应当予以尊重。因此,只有平等才能造成和谐的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