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的概念及起源

一、礼品的概念及起源

礼起源于远古时期先民的祭祀活动,本意为祭神求福。在祭祀时,人们不仅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灵表崇敬之心,还将各自最能体现敬畏之意的牺牲物品(牛、羊等)贡献于神灵。由此,礼就以“物”的形式出现为礼品,遂演变为一种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一)礼品的概念

“礼品”一词由两个词素构成。“礼”是举行仪礼的仪式、礼节及仁义廉耻等道德观念。“品”本意为众多,亦指物品。

从词源上讲,“礼品”暗示了礼赠之物(gift)不只是物质形式的礼品(present),它还承载着文化礼节,并牵涉到一定的仪式与规范。所以,“无礼之物”就只是物品而不是礼品。

(二)馈赠礼品的起源与形式

人类社会生活中,相互馈赠礼品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内容。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表情达意是双方的,故“来而不往非礼也”。

馈赠,是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关于馈赠礼品的起源,除祭祀说外,亦有人称其源于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即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隶等,以表示乞求征服者的庇护和对征服者的“心悦诚服”。史书中也有有关因礼品送得不及时或不周到而引发战争的记载,如春秋时期,楚国因没有按时向周天子送达一车茅草,从而引发了中原各诸侯国联盟大举伐楚的战争。还有学者认为,最初的“礼”事实上是一种商业性质的物品的往来,而原始的“礼尚往来”,是以礼品酬报的方式进行的产品交换。

古人馈赠大多以物品形式为载体,馈赠礼品形式和馈赠礼品范围非常极为广泛。

众所周知,钱币是从刀币、青铜器、金、银过渡而来的,在我国史籍中常有天子赐予诸侯、功臣、重臣以“千金”“万金”的记述,如《春秋》《史记》等史书中就有诸多段落描写古人馈赠时对货币的鉴赏和喜爱。与此同时,书籍、动物、工具、武器等专用器械也是广受古人喜爱的礼物,譬如马等具有特殊意义和功能性很强的动物也常被当作礼品赠送,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刘备骑乘的“的卢”,分别为曹操、刘表所赠。而“宝剑赠英雄”更是千古佳话。再如书籍(在古时,书又被称为简、牍、典、韦编、青编等,这些称呼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书籍的历史变迁,且说明当时书籍一般掌握在统治阶级或族群中的“智者”手中,直到“士”阶层发展起来后,书才被“士”子使用,但随着家世变迁,“士”阶层中的一部分逐渐失去其社会地位,成为无权、无势的“书生”,他们为能够再次踏上上流阶层,以借或拜师等方式拼命研习各种典籍)寓意高贵,而衣物、珠宝、食物及田宅等也是普通的礼品。在古代,人被作为特殊的礼品相赠也极其平常,如西施被范蠡当作礼品献与吴王夫差,王允施用连环计将貂蝉当作礼品送给董卓等。

总之,古往今来馈赠礼品都是人们社交的纽带,礼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表达了某种寄托和寓意,也传达出对馈赠对象的一种情感。可见,馈赠礼品是每一个人为人处世、融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交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