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礼仪的原则

八、现代礼仪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以礼待人,有来有往,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平等原则是现代社交礼仪的基础,是现代社交礼仪有别于以往礼仪的最主要原则。

传统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有形或无形的等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中国周代将人分成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礼仪成了维护等级秩序的有力武器。

近代资本家的兴起,瓦解了旧的等级社会存在的基础,平等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人生来平等,这就为现代礼仪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二)尊重原则

人际交往中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尊重他人比对待自己更重要,这一原则实际上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在面对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社交中,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三)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指遵时守信,“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智子疑邻”,其中便有一种信任效应,当你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既然是这个人说的,大概不会错的;当你不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既然是这个人说的,靠不住。所以,常常是他人信任你,才认为你是对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甚至是普通人际交往中,必须博得人们的信任,才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成功。

要想取信于人,应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时间、一诺千金、讲究诚信,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四)自律原则

自律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是要自我约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要求自己,明确知道自己该做和不该做哪些事情,然后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的自觉和内心情感的自觉。礼仪对人行为的规范作用从人的外在表现开始,逐渐深入人的内心,最终在人的精神层面达到自律的目的。

(五)宽容原则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做到严于律己,更要做到宽以待人。宽容,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和艺术。宽容不是软弱,而是良好涵养的无言表达。他人有失礼之处,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解决,便可让对方避免再次犯错。真正的宽容来自一个人内心的力量,给出宽容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豁达大度,有气量。只有具备了容人的胸襟,具备了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礼仪的精髓。

(六)遵守原则

在交际应酬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用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往活动中的言行举止。超越规范的言语行为往往会给他人带来这样或那样的损害和不便。遵守原则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在“礼”的范围内待人做事,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并确保交际活动的愉快和持久。

(七)适度原则

礼仪是一种程序规定,而程序运行中“度”的把握很关键。运用礼仪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无论是表示尊敬还是热情,如果不遵循合适的“度”,施礼就可能进入误区。社交活动中一定要把握好特定环境下的交往尺度,以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或伤害。

适度原则是指在实施社会礼仪的过程中,必须熟悉礼仪规范,注意各种情况下人际关系的社交距离,掌握交往环境中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和行为标准。注意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即把握特定环境中彼此间的情感尺度。例如,在与人打交道时,既要做到礼貌,又不能卑微,既热情又大方,又不谄媚。

(八)从俗原则

礼仪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是万古不易、万国一统的,所以才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共识。从俗就是指交往各方都应尊重相互之间的风俗、习惯,了解并尊重各自的禁忌,否则就会在交际中引起障碍和麻烦。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以传达对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切勿目中无人,失礼于对方。

(九)互谅原则

在交际活动中既要遵守平等的原则,同时也要善于理解具体条件下对方的一些行为,不应过多地挑剔对方。交往双方都能够自觉保持换位思考心态,时时处处从他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保证交往的和谐性和恒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