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封文的写作

五、封文的写作

所谓封文,即写在信封上的文字。

(一)封文的内容

(1)收信人的地址(包括住址或服务机关、学校、厂、店等及其邮政编码)。

(2)收信人的姓名。

(3)发信人的地址、姓名。

(4)如果托人带信,还要在信封上书写托带语和拜托词。

(二)信封款式的选用及写作

我国目前通用的信封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竖式(又称“中式”),另一种是横式(又称“西式”)。

竖式信封封文内容分为左、中、右三路,左路写发信人的地址、姓名,中路写收信人姓名,右路写收信人地址。贴邮票的位置,一般在右上角。

竖式信封的使用日渐减少,一方面因邮局普遍采用计算机分拣,另一方面也因同国外习惯不同。因此如果要选用竖式信封,需考虑投寄及收信人的文化背景。

寄往国外的书信封文写作除须用寄往国家的文字书写(有的也可用英文书写)外,格式还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规则是:封文左上方依次写发信人的姓名、地址(包括邮政编码)、国名(这三项内容也可写在背面封口上);右下方依次写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包括邮政编码)、国名;右上角贴邮票。

(三)封文写作中的礼貌语

封文写作中还有一些文饰成分,这就是礼貌语言。

一般来讲,封文中的礼貌语言根据邮寄书信或托人带交的书信,有明显不同。

1.邮寄书信封文中的礼貌语

邮寄书信是将笺文封好投寄邮局进行传递的,封文中的礼貌语言还涉及邮递员与收信人的关系。邮寄书信封文中的礼貌语词有三部分:一是对收信人的称呼,二是启封辞,三是缄封辞。

2.写作注意事项

(1)对收信人的称呼。许多人习惯在收信人的名字之后加上私人关系称谓,如“某某某 父亲收”“某某某 爱妻收”,这是错误的用法。

封文中收信人姓名下的称呼不同于笺文中的称谓,它是邮递员(送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称呼的选用依收信人的社会职位而定,一般来讲,对无职衔的高龄尊长称“老先生”“女士”,对有职衔者,可称职衔,也可称“老先生”或“先生”,对女性则称“女士”;对普通长辈及平辈,有职衔者可称职衔,也可称“同志”“先生”“女士”;对晚辈一般不称职衔,称“先生”“女士”。

(2)启封辞。启封辞是请收信人拆封的礼貌语词,它表示发信人对收信人的感情和态度,在郑重严肃的书信中,应精心选择运用。一般说来,对高龄尊长用“安启”“福启”;对普通长辈用“钧启”“赐启”“道启”等;对平辈,则可依照收信人职业、性别等等不同,在“启”字之前加适当的修饰词,如对军人用“勋启”,对教师用“文启”,对女士用“芳启”等等;对晚辈一般用“启”或“收启”;对居丧者则须用“礼启”。

启封辞在较简单、随便的书信中可省略,也可以简化为“启”,不过简化、省略后就显得毫无感情色彩了。

(3)缄封辞。缄即封闭之意。缄封辞表达发信人封信时的感情和态度,给长辈写信宜用“谨缄”;对平辈用“缄”即可;对晚辈一般用“手缄”;在一般不需要感情色彩的书信中,只用一个“缄”字即可;对不封口的书信(如明信片、信简、贺年片、柬帖以及托人带交的便信便条等),封文中不写“启”“缄”。

3.托人带交的书信封文中的礼貌语

托人带交收信人的书信,其封文的内容与结构形式同邮寄书信略有不同。托人带交书信有两种情况:一是带信人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二是带信人不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两种情况下的封文写作区别甚大。

第一种情况,带信人是熟人,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封文中就没有必要再写收信人的地址了,至于收信人的姓名,则可视带信人与收信人的熟悉程度而决定姓名全写,还是只写名字与称呼。发信人的地址、姓名,也没必要写在封文中,因为托熟人带信一般是考虑比邮寄方便、稳妥、迅速而为,不用防备信送不到收信人手中再退还发信人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书信封文的内容有下列几项就可以了:附件语、托带语、收信人姓名和称呼,收件辞、发信人署名及拜托辞、发信时间。

(1)附件语。附件,是指托人带交书信的附件,即除托人带交的书信之外,附带有其他物品。如有,须附以简明的语言说明随信托带物品的名称及数量,以便收信人如数查收,如果没有就无附件语了。

(2)托带语。托带语是发信人对带信人表示拜托之意的语言。托带语中反映的人际关系有三层:一层是发信人与带信人的关系,另一层是收信人与带信人的关系,再一层是发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托带语的写作应依上述三者的关系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词语。

托带语一般分为两段,前段是发信人向带信人表示拜托之意如“敬请”“敬烦”,这两个词语中都有“敬”字,反映着带信人是发信人的长辈,或者是需客气的平辈,如果对晚辈,就不能用“敬”字了。托带语的后段是发信人嘱托带信人对收信人要做的举动,它反映着带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如“面呈”“吉便带交”。这两个词语中的核心成分是“呈”和“交”,其他词语是核心的修饰成分。一般用法,收信人是带信人的长辈时用“呈”,平辈则用“交”;如果带信人是收信人的长辈,则用“饬送”“掷交”。至于“呈”和“交”的前面用何种修饰,根据需要而定,如“面呈”“面交”“掷交”等。

(3)收信人姓名。收信人姓名的写作,与邮寄书信的封文有些不同;称呼则不同于邮寄书信。如果带信人是熟人,收信人的姓名不必写姓,甚至姓名都不写,直写称呼,如“家父大人”“家兄收”“舍妹收”“小女收”等等。当然,如果带信人不是熟人,就应在写托带语的同时,将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写详细。

强调的是,托人转交的书信封文中收信人姓名下的称呼,是发信人对带信人说的,不是直对收信人的称呼,近似称谓表中的“对他人自称”。因此,选用称呼时,要特别注意发信人与带信人的关系。

(4)收件辞。收件辞与邮寄书信封文中的启封辞书写位置相同,意义相似。如“台收”“检收”。收件辞的核心成分是“收”,所以用“收”而不用“启”,是因为托人带交的书信一般不封口,对封口的信则应选用启封辞。

收件辞的书写规则是:如果托带信之外有附件,收件辞应写“检收”“查收”;如果没有附件,则在“收”字前适当运用礼貌语加以修饰,对长辈用“赐收”,对平辈用“台收”等,对晚辈用“收”即可。

(5)发信人自署与拜托辞。发信人的自署与拜托辞是发信人对带信人说的,须依二者的具体关系加以选用。一般来说,姓名全署显得比较疏远、客气;仅署名字显得比较亲密。拜托辞主要依尊卑长幼关系变化,如果带信人为长辈,用“敬托”为宜;如果是平辈,则宜用“拜托”,如果是晚辈,则用“托”即可。

(6)发信时间。托人带交的书信不通过邮局,无邮戳表明传递的起止日是开始传递的时间。发信时间一般字体略小于自署与拜托辞的字,写月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