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庭接待礼仪

图13-10 多排座乘车座次示例
(一)准备
整理房间、衣着,备齐必用品,提前等候。
(二)恭迎
被访者在与来访者约会后必须在家等候。如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改时间,请事先通知对方并请求原谅。当来访者敲门或按门铃时,尽快打开家门,热情迎接来访者,帮助来访者挂外套、帽子并把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
(三)介绍
如果与来访者是第一次见面,见面时双方应主动做自我介绍,说明身份后,被访者将来访者引入室内并向家人一一介绍,同时将家人介绍给客人。若来访者不是初次见面,但却是第一次来访,也应将其与家人相互介绍。
(四)待客
1.请坐
私人接待有客来访时,先请客人落座,被访者后坐。
2.敬茶、上烟
主人请客人落座后,先给客人沏茶、敬茶。来访客人不止一位时,第一杯茶应给职务高者或年长者。亦可送上饮品或点心。
3.交谈
私人接待主人应专注交谈,不宜不停起身,或一边看电视一边交谈,或经常暗示时间。若谈话的相关内容与家人关系不大,家人可不参与。同时,主人与客人交谈态度要友好、热情,任何冷落客人的行为都很失礼。
(五)送客
客人要告辞时,应以礼相送:客人要走时,被访者不能先于客人起身,不能走在客人前面为客人开门;客人要走,客人临别时家中成员都应起身相送或握手告别并欢迎下次再来;对于年长的客人、稀客等,被访者应该把客人送到电梯口、楼下或大门口,然后握手道别,目送客人离去,待客人身影完全消失后才可返回;如果送至电梯口,则要等客人进入电梯,挥手致意,目送客人远去;绝不能在客人刚出门就将门重重地关上,将使客人产生极不舒服的感觉。
小知识
中国古代见面礼仪
1.“三叩九拜”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拜礼方式。有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1)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拜礼中最重者,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方法是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2)顿首。拜礼中次重者,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方法是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3)空首。拜礼中较轻者,方法是两手拱起,引头至手而不着地。
以上三种拜礼是正拜。
(4)振动。方法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5)吉拜。方法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6)凶拜。方法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7)奇拜。方法是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8)褒拜。方法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9)肃拜。拱手礼。方法是不下跪,俯首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古代常用的军礼,因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2.拱手礼双手的抱法
拱手时,一定是用左手扶抱右手,因为在古代,作揖礼有左手握右手为“吉拜”,相反则为“凶拜”的说法。这可能与古人的认识有关,因他们习惯于用右手攻击他人,而左手抱住右手则为行礼者向对方的友好表示。也有学者认为,男士拱手左手在上,女士反之。
3.拜与揖的不同
古人行礼与起居方式有关。一直到宋代前,正规场合都多用正坐,就是跽坐。拜礼是源于正坐方式的礼仪,从今天的跪拜礼可以看出先民席地而居的起居习惯。
故此,礼仪按照跪坐与站立分为两大类,即拜与揖。
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跪,拜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
“揖”是拱手礼,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是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是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是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经典案例
(一)仲尼之齐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二)康德访友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老朋友威廉·彼特斯。康德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告知他将于3月2日上午11时之前到达。
3月1日康德赶到珀芬小镇,3月2日早上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的家。老朋友彼特斯的家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细心的车夫说:“先生,实在对不起,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很危险。”
康德下了马车,看到桥中间确已断裂。河面不宽,但水很深,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康德焦急地问。
车夫回答说:“有,先生。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
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时了。
“如果赶到那座桥,我们以平常速度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我想大概得12时30分。”
康德又问:“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以最快速度什么时间能到达?”
车夫回答说:“最快也得用40分钟。”
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很破旧的农舍里,客气地向主人打听道:“请问你的这间房子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农妇大吃一惊:“您想买如此简陋的破房子,这究竟是为什么?”
“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
“那就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房上拆下几根长木头,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房子还给您。”
农妇把两个儿子叫来,让他们按时修好了桥。马车平安地过了桥,飞奔在乡间的路上,10时50分康德赶到了老朋友的家。
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可真守时啊!”
康德在与老朋友相会的日子里,根本没有对其提起为了守时而买房子、拆木头过河的经过。
后来,彼特斯在无意中听到那个农妇讲了此事,便很有感慨地给康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
您太客气了,还是一如既往地守时。其实,老朋友之间的约会,晚一些时间是可以原谅的,何况您还遇到了意外。
一向一丝不苟的康德,在给老朋友的回信中写了这样的一句话:
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
(三)细致的接待
有一德国专家到日本工作,常往返于东京、大阪之间,几周后他发现,他每次的座位的窗口都朝着日本的圣山——富士山。这件事件令那位德国专家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