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现代礼仪
(一)现代礼仪的概念
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有很大差别,学习现代礼仪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现代价值。
(二)现代礼仪的分类
(1)政务礼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所讲究的礼仪。
(2)商务礼仪:公司、企业从业人员在商务交往中所讲究的礼仪。
(3)服务礼仪: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如酒店餐厅、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医院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中所讲的礼仪。
(4)社交礼仪:人们在泛社交、工作之余的公众场合、迎来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讲的礼仪。
(5)国际礼仪: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所讲的礼仪。
上述礼仪中,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主要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并且是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应遵守的,故可称为行业礼仪或职业礼仪。而社交礼仪、国际礼仪的划分则主要以交往范围为依据,所以二者均可以以交往礼仪相称。
(三)现代礼仪的特征
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的文化习惯,而现代礼仪较之传统礼仪有着明显的不同。
1.时代性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大都没有形成文字,无须刻意传播,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习,积淀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那些烦琐的、保守的内容不断被摒弃,只有那些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和主流的礼仪,才得以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完善和发扬。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代生活具有多元、丰富、多变的特点,所以后人对前人的礼仪规范也没有必要墨守成规。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礼仪改革,现代礼仪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使礼仪活动更加文明、简洁和实用,学习者要正视礼仪的变异性、现实性。因此,现代礼仪必须正确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新社会的道德规范。例如:20世纪初在欧美,如果有一位少妇外出遛狗,将被视为极大地丧失风度和有辱礼节,周围异样的眼光将使她陷入尴尬境地。即使那只哈巴狗很有“教养”,同样证明少妇是没有教养的。但是20年之后,欧美遛狗成风,成为最有风度的少妇最有风度的行为,在人们羡慕的眼光里,这不但符合礼节,而且是一种上层生活的表现。
2.地域性
不同的国家、民族,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也都有着不同的礼仪,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中西礼仪的差距是人所共知的,它基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呈现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例如,一位美国人在中国墓地见到一位中国人极其虔诚地在墓前摆上新鲜水果、糕点等食品,感到很困惑,不解地问他的中国朋友:“你认为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起来吃这些水果?”他的这位中国朋友回答说:“就在你的祖先起来闻你献给他的鲜花的时候。”这位中国人用幽默的方式道出了礼仪的这种差异性。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习俗和礼仪。在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人们见面时以双手合十,而不是相互握手致意。在印度以及非洲一些国家,人们使用手指而不是刀、叉或筷子吃饭。阿拉伯人除了向亲密的朋友介绍外不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妻子,土耳其人习惯以邀请沐浴来款待客人。在法国,把手插在裤兜里与他人谈话,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止。在东欧一些国家,用一只手进餐,而把另一只手放在膝盖上,被看作是不文雅的行为。
为了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在外交工作中“入乡随俗,不强人所难”的礼仪原则。“入乡随俗”是指对别国、别民族的礼仪规范要尊重,“不强人所难”是指本民族、本国礼仪不要强求来访者勉为其难。这个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别国、别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宽容,也是我们正确处理各民族、各国家不同礼仪的一个基本立场和原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礼仪规范和多彩多姿的礼仪形式,不同地域之间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早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成规了。
在社交宴请中,中国人动筷子时,请客者往往客气地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一些西方人听了此话好生奇怪,明明是满满一桌子菜,主人怎么说没什么菜呢?西方客人之所以疑惑不解,皆因不熟悉中国人的观念。中国人一向认为,“满招损,谦受益”,因此,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说话十分谨慎,甚至过分谦虚。相比之下,西方人请客时虽然菜很少,却还“振振有词”:“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者热情洋溢地说:“这道菜,是我夫人特地精心为你做的。”这恰恰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率。
礼仪的地域性这一特点,要求在社交和礼仪活动中,既要注意各民族、国家、区域文化的共同之处,又应十分谨慎地处理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既要自尊,又要尊人,恰当地处理礼仪活动中的碰撞问题,把地域差别作为交流、互补的条件。
3.针对性
《礼记·曲礼上》有一句名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意即“礼”所赋予的各种特权是庶人根本不能享用的,而“刑”所规定的各种刑罚,与君王达官、贵人是无缘的。礼、刑与阶级地位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足见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有时,礼仪又无针对性。比如给老人让座,老人说一声“谢谢”等。
4.可行性
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单,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又一大特征。
“礼者,敬人也”,这是礼仪的精义。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就看能不能敬人、敬大多数人,而不能造作,为礼仪而礼仪。所以,社交活动中,既要对礼仪的实质作具体化的规范,又不能无中生有。要促使礼仪简便易行、容易操作,“言之有物、言之有礼”是最佳的选择。
5.通用性
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明显的共同性特点。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因地域和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将会日趋明显。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中,一直为不同行业的人们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着,这一点从以下俗语、谚语、名人名言中即可见一斑。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
“有礼走遍天下。”(中国俗语)
“礼仪经商。”(中国香港商界信条)
“您先请,是礼貌。”(英国谚语)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歌德,德国文学家)
“为人粗鲁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尊严。”(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作家)
由此可见,礼仪作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各族人民中由来已久并广为流传。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遵礼、守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6.多样性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了礼仪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礼仪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礼仪规范。各行业都有各自特定的角色形象,礼仪规则也不尽相同。例如,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通常代表企业或组织的形象,有礼貌的言谈,得体的衣着,大方的举止和优雅的气质,会吸引客人的注意,赢得各方的信任和支持。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务工作者,其工作是拯救生命。因此,医务工作者要有自信、能干、轻松、从容、耐心、周到的基本礼仪,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病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的仪式性形象应该是端庄、优雅、充满自信、充满活力。学生也有学生的礼仪形象,简单、勤奋是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衣着、举止、言谈各方面都必须符合这一礼仪标准。此外,军人、记者、演艺人员等也有自己的专业礼仪要求。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扮演什么角色,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遵守仪式,才算正确。例如,翻译在对外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无论如何重要的翻译都不能喧宾夺主,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因此,有一种仪式要求口译员只能坐在需要翻译的人后面。如果不遵守礼仪规则,工作就无法进行。
(2)不同的生活领域有不同的礼仪规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拓宽。在天空、海底、北极和南极都有人类的足迹。然而,无论它如何发展,社会功能都可分为三个领域,即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学生而言,这三个领域分别体现在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想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中扮演好各种角色,必须遵守生活中不同领域的礼仪规则,否则会导致角色冲突、麻烦和痛苦。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对自己的父母,我们有时任性,父母不会计较,甚至会包容和偏爱。但在学校里,任性自我可能导致处理不好与学生、老师之间的关系。因此,宽容、理解、合作和相互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具有文化内涵的礼仪将会越来越具有互动性和渗透性。相互学习,一些共同的行为方式将被广泛采用为国际公认的行为准则。一些被普遍重视的新的国际礼仪,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国际惯例、人际关系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结合。我们只有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严格遵守不同的礼仪规则,才能在任何地方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