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宾次序
礼宾次序指重要的礼仪场合的参加团体或个体的位次,按一定的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的先后次序。
礼宾次序体现了主人对宾客给予的礼遇及这种礼遇给予宾客的平等地位。涉及公众团体中有多边关系的公关活动就要求涉外相关人员能够按照礼宾次序予以安排。
礼宾次序的基本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一)位次客体
位次客体,即位次本身的大小、上下及前后。
一般情况下,以右为大、为长、为尊,以左为小、为次、为偏。二人同行前者为大,右者为尊;三人并行中者为尊,三人前、后行,前者为大;二人并坐,右者为尊;三人并坐,中者为大。
餐饮时位次如图13-11所示。
乘坐小轿车时,尊者由右边上车,位低者由左边上车;车内二排席,后排中间为尊位,右边次之,左边再次之,前排司机旁位为最次。但当主人亲自驾车时,司机旁位为尊位,如图13-12所示。
上楼时,前者为尊;下楼时,特别是楼梯陡时,尊者在后。室内就座时,以对门的座位为尊。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般以左为大、为长、为尊,以右为小、为次、为偏。二人同行左者为尊,二人并坐左者为大。如此特殊情况,应予以了解,灵活掌握运用。
(二)位次主体
位次的主体,即位次对象的大小、先后。
位次本身是固定的,但位次的对象却是随着活动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动。要为固定的位次找到适合这一位次的对象同样具有客观的依据标准(仅就每一次特定的公关活动而言)。

图13-11 餐饮位次示例

图13-12 小轿车乘车位次示例
在重要的礼仪场合位次对象的排定有以下三种方法。
1.按身份和职务的高低排列
按身份和职务的高低排列是礼宾次序排列的主要依据。仅就一级组织而言相对简单,但若涉及不同系统,虽有级别差,但年龄、资历、知名度有较大差别;虽有级别差,但与主人有亲疏倾向时,就需要统筹时灵活、细致,不可太过教条化。
2.按字母或笔画顺序排列
多边活动的各方或参加者不便按身份与职务的高低排列的,可采用按字母顺序或笔画顺序排列的方法,这是一种各方机会平等的方法。
按字母顺序排列,即将所有参加活动的组织或个人按其名称或姓名的首写字母顺序依次排列,若第一个字母相同,则依第二个字母,第二个字母相同,依第三个字母,以此类推。
一般涉外公关活动按英语字母顺序排列居多,也可视具体情况按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种的字母顺序排列,但不能一次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种的字母顺序排列。若活动参加各方及成员均系华人,应按汉字的笔画顺序排列,而不是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但汉字笔画顺序的排列相对复杂,一般以组织名称或姓名的第一个字的笔画多寡依次排列,如“丁”字二画,“王”字四画,“丁”列“王”前。假如笔画相同,又可按横、竖、撇、捺等笔顺先后排列,如“李”字与“肖”字均为七画,“李”字的第一笔是“横”,而“肖”字的第一笔是“竖”,“李”列“肖”前,以此类推,假如笔画、笔顺相同,则再按字形结构排列,先左右结构,后上下结构,再整体结构;姓名的排列则略有不同,若同姓,不论笔画多少,单名都在双名前,如“王鹏”列“丁三水”前,同是单名,则如同上述方法先笔画,后笔顺,再字形结构的顺序排出先后;同是双名,则先依第一个名,后依第二个名,排列方法仍同上述。
3.按通知和抵达时间的先后排列
按通知和抵达时间的先后排列方法多见于对团体的排次,一般有三种排法。
(1)按派遣方通知代表团组成的日期先后排列。
(2)按代表团抵达活动地点的时间先后排列。
(3)按派遣方决定应邀派遣代表团参加活动的答复时间的先后排列。
事实上,上述三种排列方法在不互相排斥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这三种排列方法的交叉结合。有身份级别之差的,首先按身份和职务大小排列,身份级别相同的,按通知和抵达时间的先后确定(仅就团体排位而言),同级又同时收到通知或同日期抵达的,则按字母顺序和笔画顺序排列,但还应综合考虑诸如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声望高低、亲疏程度、语言异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业务性质等因素。这就要求涉外相关人员从有利于目标实施的原则出发,运用一定的技巧,使礼宾次序的合理有序排列成为涉外活动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