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社会道德实际上源于家庭道德,有德有礼且和谐的好家风会促进社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和”是相互尊重、谦恭有礼,知礼仪是形成和谐关系的关键。在家庭中提倡讲究文明礼貌对整个家庭形成良好的风气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父母善待子女,晚辈孝敬长辈,父慈子孝,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理解包容,会使得家庭关系更加亲密。
家庭礼仪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家庭成员间日常称呼礼仪(表10-1~表10-3)
我国传统汉语称呼语系统中,一般习惯遵循“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即称呼自己的亲属用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用“家”,如“家父”“家母”等,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幼的用“舍”,如“舍弟”“舍侄”等,称呼对方的亲属一般用“令”,如“令尊”“令爱”等。
在新时代称呼自己谈话所及的对象则稍有不同,尤其在家庭或至亲之间通常都是俗称,如称爸爸、妈妈、表哥、表弟等。自称,在谈话对象面前称谓自己一般都称作我。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间的称谓见表10-1~表10-3。
表10-1 对父系长辈称谓表

表10-2 对母系长辈称谓表

表10-3 对家庭中的平辈称谓表

续表

1.称呼正确
家庭中的亲属是与自己有婚姻、血缘或其他关系的,为此在日常生活中的称呼要按已经约定俗成的、合乎辈分、合乎规范的原则和习惯来称呼,不能太过随意。
2.谦称与敬称
敬称是尊人,谦称是抑己,也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在与亲属的称呼中,有时为了表达尊敬之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谦称或敬称。
(1)谦称。一般对本人或亲属可采用谦称。
1)对本人:“我”“我们”是最常用的。目前,仍使用的古人谦称词有“鄙人”“在下”“愚”等。
2)谦对亲属:对辈分、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称呼的时候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等;对同辈的称呼,则可冠以“愚”字,如“愚兄”等;对辈分、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称呼的时候则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等;在他人面前对自己的子女称呼时,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女”“犬子”等;对待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也可直呼其名,或使用其爱称、小名。但对待比自己辈分高、年纪大的亲属,不能用此类称呼。
(2)敬称。一般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对他人的长辈,在其称呼前加“尊”字,如“尊母”等;对他人的平辈或晚辈,可在其称呼前加“贤”字,如“贤兄”等;如果在称呼前加“令”字,一般可不分辈分与长幼,如“令尊”等。
在对亲属称呼时,有时为了表示亲切常常会用人们已经习惯的称呼,这样的称呼不是非常规范,但也是合乎礼仪的。如儿媳对公公、婆婆,女婿对岳父、岳母,都可以称呼“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会使人感到更得体亲切。
(二)子女敬重父母的礼仪
道德把敬重父母列入规范,法律把赡养父母定为准绳,舆论将虐待父母作为谴责对象。尊重父母以下几点是必须自觉遵循的:
1.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要尊敬孝顺。
每一个人从小都是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大的。孩子的成长倾注了父母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年老体弱时,不仅需要子女物质上的赡养,还需要有相当的陪伴与精神上的安慰。孝敬父母要注重以下细节。
(1)问安。每天起床后、出门前、回家时,都要向父母问候,告知去向,报声平安,让他们不要担心,这是最基本的家庭礼貌。同样,当父母出门时儿女要与父母道别,若是出门远行,要嘱咐注意安全。
(2)耐心。生活中,很多方面子女可能比父母懂得更多,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对于许多电子产品父母可能需要学习才能使用,如教父母如何使用电脑时不要烦躁,应该鼓励,并要耐心教导。
(3)团聚。为人子女要多关心父母,平时应该多向父母主动问候,重视节日与父母团聚,这种信任感会让父母觉得满足而幸福。
(4)细致。老人健康是做儿女最大的幸福,多让父母检查身体,预防疾病,健康生活,这种方式既合理又利于父母身心健康。
(5)早点。在假期大学生要早起为父母做好早点,补充些营养,避免锻炼时低血糖。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回报父母,让自己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2.关心父母
人一辈子有两件大事:生儿育女,养老送终。
父母养育子女,并不是为了将来子女如何报答自己,但是,父母也需要关心,尤其需要子女的关心。
关心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状况。对有病的父母,一定要抽空悉心照料他们的衣食起居,随时嘘寒问暖,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成年的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要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父母分忧,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
3.体谅父母
父母为了事业和家庭辛勤地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衰老,行动逐渐不再自如或者反应不再伶俐,作为晚辈,要充分理解和体谅父母,经常关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最重要的是关心父母的内心世界,让老人快乐顺心地生活,这是子女对父母最重要的礼仪。
另外,尊重父母,尽量不要随意干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有各自的社交圈子、人情交往、应酬开支,更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子女应为父母的幸福着想,支持理解他们。
(三)日常尊老、敬老的四大礼仪
1.扫帚不要朝着老人扫
虽说现在城市居民家里都铺了地板,可是扫地仍然不可避免。首先,当家中有客人的时候最好不扫地,即便是客人在客厅也不要扫厨房。另外,即便是自家老人长辈在场时,扫地方向也不能朝着老人扫,任何时候扫帚都要朝自己的方向挥动,应该往后退着扫地,不能朝着老人方向往前扫。
2.应在老人身后走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可是生活中现代人讲文明讲礼仪有时就要放弃争先后,尤其是和老人、长辈在一起时。无论是骑车出行还是步行,作为年轻晚辈都应该注意不要走在老人、长辈的前面;如果步履缓慢的陌生老人挡住去路,应该客气地向老人道歉后,再借路而过。
3.点菜时先问老人口味
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在饭店吃顿大餐,可是在点菜时有人不注意规矩,老人还没说话,自己就抱着菜谱跟服务员招呼上了:“来个辣子鸡!”殊不知这种行为非常不礼貌。首先,任何时候都应该先让老人开口,等老人点菜完毕后自己再点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多询问老人是否忌口,“能不能吃辣,能不能吃甜”。
4.老人面前忌谈“老”
有的子女在长者面前不注意,常以“老”自称,或者感叹“岁月不饶人”,这样会让年长者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感到伤感,有失礼节。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多数老年人也不喜欢他人说自己老,在心态上最喜欢他人觉得自己依然正当年,所以称呼老人也要慎用“老”字。
(四)兄弟姐相处的礼仪
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谦让,彼此爱护;长爱幼,幼尊长,情同手足,共同创造温馨和美的家。
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之间应互相体贴关心、帮助,产生矛盾时应互谅互让。和睦相处,要努力做到:
在家里,作为兄长或姐姐要谨记以身作则,努力成为父母的得力助手;多干家务活;遇事要宽宏大量,不与弟弟妹妹斤斤计较;当他们求教或请求帮忙时,应耐心帮助和解答,切忌不耐烦或不屑帮忙等。
在家中,弟弟、妹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哥哥、姐姐。不能存有“我比你小,你应该让我”的优越感,更不能蛮横无理,干什么事都不把哥哥姐姐放在眼里,为所欲为,自私任性;与哥哥和姐姐发生争执时,不要因为自己年幼受宠就随意到家长面前去“告状”,以免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阂。
(五)邻里之间相处的礼仪
远亲不如近邻,家庭间的各种交往中,交往最频繁的就是邻里。主观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想搞好邻里关系。但客观上不知怎么搞好邻里关系,以及搞不好的人为数并不少。和邻居处好关系要相互尊重,以坦诚的心态去经营邻里关系,千万不能斤斤计较而伤和气。最关键的是,与邻居相处一定要大度。以下几个方面尤其需要注意。
1.习惯
自觉爱护公共卫生,自觉参与社区公共活动,为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尽一份力。要相互帮助和讲信用。借邻居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如果因一时疏忽而延误了归还时间,应当面向他人表示歉意。
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会不会给他人带来打扰,学会礼让与宽容。
2.公共场所
遇到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楼道空间放些物品,必须先和相关楼层的邻居做好沟通。
3.养宠物
养宠物的时候,要注意两个细节问题:一要注意卫生;二要注意安全。
4.邻里串门
如果应邀去串门,要选择好适当的时间。进门前有门铃的要按门铃,没门铃的要轻轻叩门。
(六)与亲戚相处的三大禁忌
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亲戚。亲戚关系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亲戚网就是一个家庭以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为中介延伸开去的一个大家族关系。亲戚关系无论远近亲疏,总是应该恰当处理,要十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以贫富贵贱认亲戚
在亲戚交往中,攀富结贵、嫌贫爱富的现象比较常见。有的人对富有的、权大的和社会地位高的亲戚常献殷勤,而对家境清贫的、无权的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亲戚则十分冷漠,极少主动来往,这是传统的、落后的等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折射。在富贵的亲戚面前应自尊自重,决不要低三下四;在贫穷亲戚面前应热情正直,也不要唯利是图,另眼看人。
2.不给亲戚添麻烦
现在不少人办事到处拉关系走后门,其中亲戚关系是走后门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当亲戚之间的交往发展到这种地步时,久而久之,亲戚之间那份单纯的情感会渐渐淡去,只剩下冰冷的利益关系。
3.不临时抱佛脚
有些亲戚之间奉行“老死不相往来”的方针,这是不妥当的。凡事不可推向极端,如果逢年过节走走亲戚,大家谈谈生活、学习和工作,既可以增进感情又可以为单调的生活带来乐趣,何况每个家庭都可能发生某些困难,这时亲戚常常成为帮助渡过难关的重要力量。
小知识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又称《二十四孝图》),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24个孝男孝女的感人事迹。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元代郭居敬版“二十四孝”,即: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如下。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中国古代经典家训
家训又称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中国古代家训,是一个巨大的传统文化宝库,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个家庭良好家风的养成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的堪为经典。
周公旦《诫伯禽书》主要观点,如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司马谈《命子迁》主要观点,如“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颜之推《颜氏家训》主要观点,如“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袁采《袁氏世范》主要观点,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
朱柏庐《朱子家训》警示语,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
李毓秀《弟子规》主要观点,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谨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