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历史

(1)自山西猿人和云南猿人用火进行熟食开始,中国已有170万~180万年的熟食历史。

(2)从确切有用火熟食的北京猿人算起,有50万~60万年的历史。

(3)从火在下水在上的“烹饪”算起,中国烹饪至少有1万年的历史,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二)传统性

中国饮食文化在长期的沉淀过程中,形成了选料、用料上“物尽其用”的优良传统。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条件的复杂而多样,食物所选取的原料品种丰富,主要考虑食材的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

小知识

在中国,老百姓将珍馐美味称作“八珍”。“八珍”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冢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此处“八珍”具体指八种珍贵的烹饪原料。周代的“八珍”指《礼记》中所载的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珍、熬珍和肝膋八种食品。此后,中国历代“八珍”内容所指各不相同。到了清代,各种系列的“八珍”不胜枚举,主要指由八种珍稀原料组合的宴席。如“满汉全席”中的“四八珍”,即指四组八珍组合的宴席。“四八珍”即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各指32种珍贵的原料,具体如下。

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拢、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

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

草八珍: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三)文化性

中国饮食制品琳琅满目、绚丽多彩,不但是人们享受的口腹美味,而且是一座物态文化的宝库,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1.博食

中国现代饮食原料总数已达1万种以上。

2.烹调

(1)美食观。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

1)讲究调和鼎鼐。中国饮食于鼎鼐中调味,并掌握火候。调和指“五味调和”,即调味。主要作用有矫除原料异味、为无味者赋味、确定肴馔口味、增加食品香味、赋予菜肴色泽、杀菌消毒等。《古文尚书·说命》中言“若作和羹,惟尔盐梅”,意谓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鼎鼐”中的“鼎”是烹煮用的大型器物,五味之宝器,三足两耳。“鼐”指大鼎。

2)追求美食艺术。中国饮食文化情调高雅,追求艺术化的氛围。不仅刀法技术精湛,而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美的和谐统一与协调一致,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其艺术性的追求除上文讲到的“调和鼎鼐”外,还表现在美器、美名、美境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饮食食具精美绝伦,主要包括瓷器、陶器、金银器、漆器、铜器、玉器、玻璃器等类别。各种器物本身的质、形、饰,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如瓷器清雅,彩陶粗犷,铜器庄重,漆器透逸,金银器辉煌,玻璃器亮丽。

其次,中国菜肴的名称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写实命名的,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等。

再次,中国饮食注重品味情趣,富于意境之美。不仅对菜品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其品味的方式、进餐顺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富有诗意的菜名,如“炝凤尾”“蚂蚁上树”等。同时,菜品色彩和谐,造型以各种图案、点缀、象形等方式讲究艺术美,尤其是冷菜的构思更注重意境和理趣之美,与美器搭配共同营造出中国传统文化最高审美理想的中和之美。

3)流行“千个师傅千个法”“适口者珍”的宽松标准。

(2)重视食补。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重视食疗,具有滋、养、补的特点,使饮食观念得到理性升华。食补多以味道纯正的煲汤为主,入口滋润,亦能从心理上安慰积劳的身体。比较典型的有广东的各式煲、江西的瓦罐煲、潮州的燕窝汤、云南的野山菌汤等。

(3)技法独特。中国菜品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汆、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其中蒸、炒、爆烹调方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蒸法有六千年历史,爆法有两千多年,至今仍为华人所独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

(4)风味流派众多。关于中国饮食风味流派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川、鲁、苏、粤、浙、湘、闽、徽8大菜系。还有许多地区性的乡土、养生素食等风味有百种之多的风味流派,形成别具一格的区域饮食文化,区域内饮食文化代代相因,变化缓慢。

(5)礼仪性。中国饮食活动注重“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之礼指在饮食活动中所遵循的一种秩序和规范。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中国饮食活动这种“礼”的伦理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对整个社会有秩序和规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构成了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且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它们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并深刻地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饮食文化。

(四)拓展性和兼容性

中国在食品原料、烹调技艺、菜点品种及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管理营销等方面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给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中国饮食的深厚文化底蕴得到世人的认可,对其他国家的饮食习俗也有一定的影响。

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日本,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筷子和大量制作中国食品、糕点的工具和技术,其时的中国留学生更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都带去了日本。另外,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都源自中国。

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居民生活习俗大为改观。公元9—10世纪,中国粤、闽、赣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很多人定居泰国,进而影响了当地的饮食,如,泰国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等。同时,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发展。

此外,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也很大。缅语中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名词,很多都是用福建方言拼写的,如,筷子、豆腐、荔枝、油条等。菲律宾的粽子,造型为长条形的中国古制,其味如嘉兴粽子。马来菜的烹制方法和中国菜相似,当地十分喜爱的“塔夫”实为中国豆腐。

2.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西方国家距离中国遥远,但其饮食也受到中国饮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19世纪美国引进中国的水蜜桃等,后来又进行了改良;1945年葡萄牙人把甜橙引进里斯本,后传至世界各地。

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最大。各国语言中“茶”和“茶叶”的发音,都从汉语演变而来。中国制茶技术明朝时传入英国,后传入欧洲、美洲。中国的茶改变了许多外国人的饮食习俗,如,英国人由于中国的茶而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日本人则由中国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

另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引进中国面条发展而成意大利面条。

3.兼收并蓄

中国饮食对外来的饮食采取先接纳后融合的兼收并蓄的精神。国外许多国家的饮食原料、工艺、甚至食俗都演变成为中国饮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菠菜、马铃薯、玉米、甘薯等已成为很普遍的原料。还有饼的制法、茄汁制法、铁板烧等也借鉴了国外的制法。

(五)稳定性和生命力

中国饮食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基本体系。这种体系分别由原料系统、工具系统、工艺系统、产品系统、产品消费方式、相关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组成。这些系统和体系虽历经时代变迁,经济、文化、政治兴衰,但其结构却一直保持稳定,未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饮食的高度稳定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

(六)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有三大饮食文明:一是西方以法国为代表;二是阿拉伯式,以土耳其为代表;三是东方式,以中国为代表。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我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唯烹饪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发明之食物,故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可并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