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仪态语

一、仪态语

人际交往活动中,仪态也被称为“体态语”“身体语”“第二语言”等,辅助有声语言表达与传递着丰富的信息,使有声语言的表达更富感染力。仪态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辅助性

仪态语言是一种极其丰富、复杂的语言。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通过有声语言交流彼此信息。但人在说话的同时,面部表情、身体的姿态、手势和动作也同时在传递思想情感。双方在接受信息时,不仅“听其言”,而且也在“观其行”。据研究者估计,世界上至少有70多万种可以用来表达思想的姿势动作,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从表面上看,主要语言交流,事实上,表情、姿态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自然语言交流的本身。

一个重要的公式是: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人体动作。

(二)真实性

仪态语在表情达意方面不像有声语言明确、完善,但在表露人的性格、气质、态度、心理活动方面却更真实可靠,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可以通过他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判断其身份、地位、学识、能力等,进而影响双方信任的程度、交往的深度。受过良好教育且在某方面很出色的人,常常举止得体、风度优雅。相比之下,穿着时髦、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刻意表现出来的仪态“美”就比较俗气。

(三)独立性

人类的仪态语言在特定情境下可以脱离言语行为而独立存在,行使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功能,如聋哑人手语。

☉经典案例

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大师查理·卓别林开创了独立运用体态语言交际的新天地。在无声电影银幕上,卓别林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准确地再现剧情内容,不但受到了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虽然这位大师创造的辉煌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印在的历史的画卷,但是至今看到他的无声电影时仍然能被这种成功驾驭体态语言的能力所震撼。

(四)跨文化性

有人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分别将六种表示不同面部表情(图4-1,“愉快”“厌恶”“惊奇”“悲哀”“愤怒”“恐惧”)的照片给几个不同国家的人辨认,结果,对表情判断完全一致的比率相当高。

表4-1 不同国家人判断六种面部表情一致的百分比

图4-1  人类六种表情图

(五)习惯性

仪态是人们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具有习惯性的特点。

首先,仪态的习惯性是指人们对某一动作理解的习惯性。它一方面表现在某些动作表情达意的一致性,如,人们总是用笑容来表现欢乐、友好、喜欢等感情;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同一动作由于地域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点头在中国和西方是表示肯定,而在印度、土耳其等国却是表示否定。

其次,仪态的习惯性是指每个人的仪态都是在成长过程和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这种习惯性并不都是先天的,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生活和训练形成,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人们的仪容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色,而仪态美却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更加成熟、稳重及深刻

总之,仪态美不是单纯的动作、表情的模仿可以体现的,也不是可以通过外表的修饰打扮得到的,仪态的美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它有赖于个人内在素质的提高与自身修养的加强,有赖于性格、意志的陶冶和能力、学识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