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笺文的写作
(一)信笺的款式
现在使用的信笺通常有横、竖两种款式。
竖式信笺,又称中式信笺,是我国传统的信笺款式。竖式信笺的选用有日渐减少的趋势,尤其是青少年中已很少使用,但是在年长者的书信往来中还常常使用,在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及海外侨胞的中文书信中,竖式信笺使用仍很普遍。
横式信笺,又称“西式”信签,是今天常用的款式。
(二)笺文的结构及写作规范
笺文是一种书面谈话。总体来讲,结构如表7-1所示。
表7-1 传统笺文结构表

称谓,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它表示双方的关系,在信笺第一行起首的位置书写。我国习俗素来重视人伦、名分。所以,在交际活动中应该特别重视称谓妥当,写信时尤其如此。笺文中的称谓包括名字(或号)、公职位、私关系(包括血统关系及亲戚关系)、尊词等。上述四者,有时可单独使用,如“主席”“妈妈”“大哥”“爷爷”等;有时则两项联合使用,如“希哲老师”“王涛先生”“春生儿”等。在实际使用中,四者如何结合,根据具体情况斟酌使用。
(1)关于名、字、号的选用。收信人是晚辈,信可以称名。除此以外,凡有字号的,都要称“字”或“号”;也可从收信人的字号中选一个字,下面加一个“公”或“翁”“老”等。
依照习俗,对名、字、号的选用有下列原则:
对儿女称名不称字号;称学生可称字,也可称名或号。
对尊亲不称名号,直写表示关系的称呼,有的在称呼下加尊词“大人”。
对尊长以称字号为敬,字号下加书职位、称呼或尊词。
(2)关于公职位称谓的选用。公职位,即在社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企业公司等)中的职务、职称、地位。如主席、总理、部长、局长、校长、主任、经理、董事、会长、秘书长、理事等。如收信人有过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职衔),甚至同时身兼数职,这就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称呼。选择的原则视书信内容与收信人的哪个职位关系密切。如收信人从前是寄信人的老师,现在当了局长,而寄信人的书信重点叙师生情谊,那么这封信的称谓就应以表示师生关系为宜。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人的社交礼仪十分重视师生、同学、同乡等早年的情谊,民间习俗无论对方职位、境遇有何变迁均以早年交情为重点,如上例中的收信人虽然是局长,但因为曾经有过师生关系,写信人哪怕是公事,选用“老师”作为公职称谓的习俗依然十分贴切。
(3)关于私关系称谓的选用。所谓私关系的称谓,即表示发信人与收信人之间在家族、亲戚、世交领域内相互关系的称呼。如祖父母、曾祖父母、父母亲、叔、伯、兄、弟、姐、妹、姑、舅、姨、岳父母、内兄、内弟、外祖父母、世伯、世侄等。
对上述这些称呼选用的原则有二:一是确切表示收信人与发信人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合于习俗,令收信人感到自然、亲切。
(4)关于尊词的选用。尊词是发信人表达对收信人的尊敬之情和态度而附加的称谓词语,不表示在表示发信人与收信人的实在关系。以前惯用的尊词如“大人”等,现在很少用了,一般直呼表示关系的称谓即可。但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传统用法依然流行。
现在常用的尊词有“同志”“先生”“女士”“吾兄”“仁兄”等等。尤其是“先生”,用得极为普遍,弹性极大,对没有适当称呼的收信人,用“先生”称呼他,一般不会错。“吾兄”“仁兄”普遍用于对平辈的尊称。
(三)提称语
提称语是用来提高称谓的语词。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收信人查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提高称谓,即对收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
(四)启事敬辞
启事敬辞,即表示开始叙说事理的敬辞。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谓“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传统启事用语如下(表7-2)。
表7-2 传统启事用语表

(五)开头应酬语
开头应酬语是在述说正事之前,写几句问候、寒暄之类的话,以导引正事。开头应酬语属客套话,现在大多用“您好”,然后连接正文。
现代礼仪简洁明快却过于单调,传统礼仪虽然繁杂,但自有一番人伦亲情。
(六)正文
正文是笺文内容的主体,即书信所要说的事,所要论的理,所要叙的情。
正文的写作,除要求语言通顺、条理清晰之外,还须注意措辞得体。书信叙事论理与一般文章不同,须根据收信人的特点及发信人与收信人的特殊关系来进行措辞,这方面的要求无定格定式,皆凭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等全部交际经验去处理。
(七)结尾应酬语和敬语
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似平常到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恕不详叙,望早日面谈”等等。
结尾应酬语的写作原则与开头应酬语同,须从正文内容引出,要简捷自然,不落俗套。一般来讲,从书信中心内容自然引出的结尾应酬语比较和谐。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我国传统的信函书札中结尾应酬语和结尾敬语很多,并且人们还在根据书信内容的需要不断创新。
(八)问候祝颂语
书信中写完正事之后,向对方表示问候与祝颂,皆属礼貌之举。常见的问候祝颂语有很多,现代的如“向您全家问好”“祝身体健康”“祝你进步”“祝你成功”等等。传统的如给长辈写信用“敬请×安”或“敬颂崇祺”;如果给平辈写信,一般则用“即请大安”“顺颂时祺”,假如给晚辈写信,只用“即颂”“顺问”即可。
(九)自称、署名、礼告敬辞及时间
笺文结尾要写上发信人的名字和写信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应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自称,名字之下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
自称,是对收信人的自称,如给祖父母写信时自称“孙”(或“孙女”),给老师写信时自称“学生”,给哥哥写信时自称“小弟”(或“小妹”)等等。一封信中的自称与开头所书收信人的称谓是相呼应的,它们之间反映着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有时还反映特殊的感情或自谦。
书信中署名的一般运用规律如下:
系尊亲给子孙写信时不署名,只写“祖父示”“父(母)字”即可;
家族中或其他关系中特别亲近的人写信时署名但不写姓,只写名或字,如“男伟”“女儿迎峰”“挚友洪东”“愚兄晓林”等;
其余关系用全姓名,如“学生林涛”“同学赵白帆”等。
关于礼告敬辞,如“学生××敬启”“男伟叩”“××启上”等,这些便是自称、署名、礼告敬辞三者联用的形式,其中的“敬启”“叩”“启上”等,即所谓礼告敬辞,也称“末启辞”。
时间是书信写作必不可少的内容,按常规把写信的时间写在最后,在礼告敬辞之下;如果省略掉礼告敬辞,则时间便写在署名之下。
传统礼告用语如下(表7-3)。
表7-3 传统礼告用语表

(十)附候语及补述语
附候语是附带问候的辞令。给亲朋写信时,如果与收信人的家人或身边朋友、同事也有交情,或者写信人的家人及身边朋友、同事也认识收信人,往往在信中附带致以问候,表示思念及之情。所以,附后语通常有两种情况:
(1)写信人附带问候收信人身边的亲友,如:令尊前乞代请安(附带问候收信人的父母)或令兄处乞代候(附带问候收信人的兄长)。
(2)写信人代自己身边亲友问候收信人,如家父嘱笔问候(附带代父亲问候)。
附候语的写作应特别注意称谓的恰当、另行写起、力求简练。
补述语,即信写毕之后又要补充说明的话语。补述语一般用“又及:”“又启:”等加以提示。补述语不宜过长。
传统信札附带问候用语如下(表7-4)。
表7-4 传统信札附带问候用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