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表情礼仪
现代传播学认为,表情属于人际交流之中的“非语言信息传播系统”。在社交活动中,人们的神态、表情,大大超越了地域文化界限,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世界性“语言”。它真实、直观、可信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反应及其他一切心理活动与变化。达尔文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1]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动作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因而人类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类性。这种全人类性使得表情成了当今社交活动中少数能够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际手段之一。
所谓神态表情,通常指脸部各部位对于情感体验的反应动作。人的脸部表情包括眼、眉、嘴、鼻、肌肉的各种变化以及整个头部的姿势等。表情与交谈内容的配合最方便、直接,使用频率也高。面部表情中的各个器官,一般是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如,“吃惊”时往往是眼眉撩起、眼睛睁大、嘴微张,下颌略微抬起,鼻翼轻微地翕动……但也有五官之间的配合不默契的情况,如,人有难言之隐或有所掩饰时表现尤为突出。当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其具体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
事实上,人的五官除耳朵无法支配以外,其余皆能通过大脑支配表现特定的情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情传达的感情信息要比语言巧妙得多。在人的千变万化的表情中,眼神和微笑最具礼仪功能和表现力。
(一)眼神礼仪
眼睛是人的表情语言中语汇最丰富的。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人们往往通过“眼语”观察对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兴奋时瞳孔会马上放大,甚至可以放大到平常的4倍。相反,生气难过时瞳孔就会缩小。
大学生在社交场合,特别是与人交谈时,目光应该正视对方,不要左顾右盼、紧盯对方、游离不定、挤眉弄眼或斜视对方等,不仅使对方感到不安、尴尬、失礼,更有损个人形象。
1.眼神礼仪的规律
(1)PAC规律。P——Parent,指用家长式的、教训人的眼神与人交流,视线是从上到下,打量对方,试图找出差错。A——Adult,指用成人的眼光与人交流,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视线平视。C——Children,一般是小孩的眼光,眼神向上,表示请求或撒娇。
作为大学生,应该运用成人的视线与人交流,要准确定位(不同对象,不同眼神)。
(2)三角规律(图5-1)。三角规律指人的眼神凝视时所落定的位置。一般划分为三种情况。

图5-1 三角规律
1)公务凝视区域。这种凝视在商务活动和外交活动中经常使用。具体指人们在洽谈业务、磋商问题和贸易谈判时眼神所投向的区域,即以两眼为底线、额中为顶角而形成的三角区。
2)社交凝视区域。一般在鸡尾酒会、茶会、舞会和各种类型的友谊联欢会上,较适宜用这种凝视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交气氛。具体指在社交场所,与人交谈时眼神所投向的区域,即以两眼为上线、唇心为下顶角所形成的倒三角区。
3)亲密凝视区域。在亲人、恋人、家庭成员间使用的一种凝视,带有亲昵、爱恋的感情色彩,其区域是从双眼到胸部之间。非亲密关系的人不应使用这种凝视,以免引起误解。
因此,大学生要明白,双方从不同的方向接触视线,有不同的语义,应正确使用。
(3)时间规律。交流过程中双方应用60%~70%的时间与对方进行眼神交流。少于60%,则说明双方对此话题及谈话内容不感兴趣;多于70%,则表示双方对此话题很感兴趣。
2.眼神礼仪的运用
大学生人际交往时,眼神是面部表情的核心。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眼神应坦诚、亲切、友善、炯炯有神。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运用眼神礼仪。
(1)视线接触时间。在交谈中,听的一方通常眼神与对方接触的时间一般遵循以下规律:
1)表示友好。应时不时地注视对方。注视对方的时间约占全部相处时间的1/3左右。
2)表示重视。应常常把眼神投向对方。注视对方的时间约占相处时间的2/3左右。
3)表示轻视。眼神游离对方,注视对方的时间小于全部相处时间的1/3。
4)表示敌意。眼神始终紧盯对方,注视对方的时间大于全部相处的2/3以上。
(2)注视的角度。注视他人时,从眼睛里发出的方向、角度,表示与交往对象的亲疏远近。
1)平视。也叫正视,即视线呈水平状态。常用在普通场合与身份、地位平等的人进行交往时。
2)侧视。是一种平视的特殊情况,即位于交往对象的一侧,面向对方并平视。侧视的关键在于面向对方,若为斜视对方,即为失礼之举。
3)仰视。即主动居于低处,抬眼向上注视他人,以示尊重、敬畏对方。
4)俯视。即向下注视他人,可表示对晚辈宽容、怜爱,也可表示对他人轻慢、歧视。
(3)注视的部位。日常交往中,允许注视的常规部位有:
1)双眼。注视对方双眼,表示自己重视对方,但时间不要太久。
2)额头。注视对方额头,表示严肃、认真、公事公办。
3)眼部—唇部。注视这一区域,表示礼貌、尊重对方。
4)眼部—胸部。注视这一区域,多用于关系密切的男女之间,表示亲近、友善。
5)任意部位。对他人身上的某一部位随意一瞥,多用于在公共场合注视陌生人,最好慎用。
(4)注视的方式。注视时,主要注意以下方面。
1)直视型。直盯对方,使对方有紧迫感。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不适合。警官、法官适用这种眼神接触犯人。
2)他视型。与对方讲话,但眼睛却望着别处,容易使对方误以为不愿意与他讲话,害羞除外。
3)转换型。在与对方讲话时总是四处游移,给人心神不定的感受,也不利于双方谈话。
4)柔视型。眼神直视对方,但眼神柔和,间或变化一下视角;眼神炯炯有神,却又不失温柔。这种眼神给人以自信和亲切之感。
5)斜视型。不正眼看对方是很不礼貌的,给人心怀叵测的感觉。
6)无神型。眼神疲软,不时视向自己鼻尖。这种眼神表现出冷漠之感。
7)热情型。眼神充满活力,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这种眼神有些场合给对方情绪渐涨,提高谈话的兴趣;有些场合令人反感。
(二)笑容礼仪
笑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人们思想感情的外露,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也能够创造出融洽、和谐、互尊、互爱的气氛,缓解人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
1.笑容的定义
笑容,即人们在笑的时候脸上露出的喜悦表情,有时还会伴以口中所发出的欢喜的声音。真诚的微笑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放松剂和润滑剂,可以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打破交际障碍,为深度的沟通和交流创造一种和谐、温暖的良好氛围。在正常情况下,大学生应该自然、真诚地笑。
2.笑容的种类
在日常生活里,笑容的种类很多。在此重点讨论的是合乎礼仪的笑容的5种类型:
(1)含笑。含笑是一种程度最浅的笑,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特点是面含笑意,不出声、不露齿,意在表示接受对方,待人友善。
(2)微笑。微笑是一种较含笑程度深的笑,在人际交往中,适用范围最广。它的特点是唇部略呈弧形,向上移动,牙齿不一定外露。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得其乐、充实满足、知心会意,表示友好的笑。
(3)轻笑。轻笑是较微笑程度稍微深一些的笑,多用于会见亲友、向熟人打招呼,或喜庆之事之时。它的特点是嘴巴微张,6~8颗上齿显露在外,不发出声响,它表示欣喜、愉快。
(4)浅笑。浅笑是轻笑的特殊情况,多见于年轻女性表示害羞之时,俗称抿嘴而笑。与轻笑不同的是,浅笑在笑时下唇多被含于牙齿之中。
(5)大笑。大笑是笑的程度较轻笑更深的笑,多见于开心时刻,尽情欢乐,或是高兴万分。大笑的特点是嘴巴呈现为弧形,大张,上齿、下齿都暴露在外,口中发出“哈哈哈”的笑声,很少伴有肢体动作。
3.笑的要求
笑的共性在于面露喜悦之色,笑的个性则在于具体的眉部、唇部、牙部、声音彼此之间的运作、配合往往不尽相同。
(1)发自内心的笑,要自然大方,自然地反映着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
(2)声情并茂的笑,应表里如一,令笑容与举止、谈吐相辅相成。
(3)气质优雅的笑,要笑得适时、尽兴、精神饱满。
(4)表现和谐的笑,笑是眉、眼、鼻、口、齿、面部肌肉及声音的协调动作,应使笑时各个部位合作和谐自然,避免勉强、做作、敷衍。
4.微笑
在社会生活中,微笑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情礼仪,是真正的“世界语言”。微笑对自身而言,表示心情愉快;对他人而则表示尊重和善意。大学生持一个微笑的表情、谦和的面孔参与到交往活动中,是表示真诚、守礼的重要途径。
(1)微笑的要领。微笑是一种动态表情。正确的微笑应该体现出动态的特点,其要点在于:
1)把握微笑的时机。展现友好的微笑应在与交往对象目光接触的瞬间。若与人对视,面无表情,会有冷漠、厌恶、敌视之意。
2)把握微笑维持的长度。微笑的最佳时间长度以不宜超过3秒,过长会给人假笑或不礼貌之感。
(2)微笑的个性化。在很多礼仪教材中都讲到,微笑时要露出6~8颗牙。但是,“人跟人情况不同,笑容也因人而异。如果强作解人,硬性规定,人们反而无所适从,礼仪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设想一下,如果满世界的人微笑时都笑不露齿或六齿裸露,岂非骇人听闻。”(彭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的确,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展现出的微笑也是大不相同。开朗、热情的人,笑时露出一排漂亮的牙齿;内向、含蓄的人,则笑时轻轻抿起嘴唇;成熟、大方的人,笑时眼睛也会交谈。
可见,微笑是一种个性化的表情,对微笑要求整齐划一不仅不符合礼仪,也更不该以技术化、标准化的形式强行加以规定和制约。
(3)微笑是内心情绪的自然流露。笑是人们的眉、眼、鼻、口、齿及面部肌肉所进行的协调行动。微笑要诚恳和发自内心,做到“诚于中而形于外”。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五官整体的协调配合,自然调动:眼睛略眯起、眉毛上扬并稍弯、鼻翼张开、脸肌收拢、嘴角上翘、唇不露齿,切不可假意奉承,虚伪、做作、做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大学生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够表现出表里如一、亲切可人、打动人心的微笑。
(4)微笑要适时、适地、适度。微笑是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礼仪,能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距离,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用微笑来接纳对方,可以反映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挚诚的胸怀。同时,微笑应与场合、周围环境气氛保持一致,如,严肃庄重、悲痛伤感的场合,不适合微笑。
☉经典案例
连锁巨头沃尔玛,对微笑定标准叫“三米微笑原则”:顾客在走到员工三米之内的时候,要眼睛注视顾客,面带微笑,露出八颗牙齿,与顾客打招呼并询问能帮助顾客做什么。
“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
这是美国希尔顿旅店总公司的董事长康纳·希尔顿在50多年时间里,到设在世界各地的希尔顿旅店视察业务时经常问及的第一句话。他说:旅馆里第一流的设备重要,而第一流的服务员的微笑更重要。如果缺少服务员的美好微笑,好比花园里失去了春日的太阳和春风。假如我是顾客,我宁愿住进那些虽然只有残旧地毯,却处处可见到微笑的旅馆,而不愿走进只有一流设备而不见微笑的饭店。正是运用了微笑的魅力,希尔顿的连锁旅店渡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获得了世界性的大发展。
小知识
微笑礼仪“四要”“四不要”
微笑礼仪“四要”
一要口眼鼻眉肌结合,做到真笑。发自内心的微笑,会自然调动人的五官,使眼睛略眯、眉毛上扬、鼻翼张开、脸肌收拢、嘴角上翘。
二要与神情结合,显出气质。笑的时候要精神饱满、神采奕奕、亲切甜美。
三要声情并茂,相辅相成。只有声情并茂,你的热情、诚意才能为人理解,并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四要与仪表举止的美和谐一致,从外表上形成完美统一的效果。
微笑礼仪“四不要”
一不要缺乏诚意、强装笑脸;
二不要露出笑容随即收起;
三不要仅为情绪左右而笑;
四不要把微笑只留给上级、朋友等少数人。
5.笑的禁忌
在正式场合,应力戒下述笑的举止、表现。
(1)假笑。皮笑肉不笑,虚假的笑。这种笑违背笑的真实性原则,毫无价值可言。
(2)冷笑。含有怒意、讽刺、不满、无可奈何、不屑、不以为然等意味的笑。这种笑易使人产生敌意。
(3)怪笑。多含有恐吓、嘲讽之意。这种笑笑得阴阳怪气,令人十分反感。
(4)媚笑。非发自内心,有意讨好他人的笑。这种笑具有功利性目的。
(5)窃笑。含有洋洋自得、幸灾乐祸或看他人笑话等意味,这种笑具体表现为偷偷地笑。
总之,微笑不仅仅是一种表情,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微笑也通过一种表情体现个人的修养。按微笑礼仪标准,大学生在微笑时应该注重展示个人如何面对自我、面对他人、面对社会、面对整个世界时内心的积极与自信。1922年埃米莉·波斯特的巨著《西方礼仪集萃》第一版问世时,她曾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礼仪常识》)。微笑礼仪正是要为达到这样一种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而服务。
小知识
眼睛操:
(1)眉毛上下转动5次,倘若不好转动,只要收缩上眼睑的肌肉就能达到目的。
(2)将黑眼珠上翻慢慢转圈,左转5圏,右转5圈,可以有效消除眼部疲劳。
(3)将食指置于双目中间,做对眼状10妙,然后放松,重复5次。
(4)将两手食指置于双眼左右,眼珠尽量不看食指保持10妙,放松。重复5次。
(5)左右眼睛交替闭目,若难以闭合就重点练习,直至双目能同等程度地一闭一合,眼神操练习便达到了及格。
笑容保持操:
(1)作大笑状,用食指固定嘴角,不让肌肉复原,保持10秒钟.
(2)回到适中的笑,固定嘴角,保持10秒钟。
(3)用食指固定嘴角回到微笑状,保持10秒钟。
(4)抿嘴,嘴角略微上挑,保持10秒钟。
(5)最后,食指按住嘴角,尽量嘟嘴,保持10秒钟。每日坚持做笑容保持操,可增加表情的美感。
(三)面部微表情礼仪
面部微表情是内心情感的短暂流露或掩饰,最短时仅保持1/25秒。
虽然面部微表情只持续一瞬间,但往往容易暴露情绪。一般情况,不同的面部微表情既有面部某个器官的局部显示,也有它们的彼此配合。人们通过面部所显示的微表情,会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
1.局部微表情
人的眉毛、鼻子、嘴巴、下巴、耳朵都可以独立显示各自的表情。
(1)眉毛。以眉毛的形状变化所显示的表情之意,一般称眉语。除配合眼神外,眉语也可独自表意。
1)皱眉型。双眉紧皱,多表困窘,不赞成、不愉快等。
2)耸眉型。眉峰上耸,多表恐惧、惊讶、欣喜等。
3)竖眉型。眉角下拉,多表气恼、愤怒等。
4)挑眉型。单眉上挑,多表询问等。
5)动眉型。眉毛上下快动,多表愉快、同意或亲切等。
(2)嘴巴。嘴巴的不同微表情也可以显示不同的心理状态。在社交场合中常见如下。
1)张嘴。嘴巴大开,表惊讶。
2)咬嘴。即咬紧嘴唇,表自省或自嘲。
3)抿嘴。含住嘴唇,表努力或坚持。
4)撅嘴。撅起嘴巴,表生气或不满。
5)撇嘴。嘴角一撇,表鄙夷或轻视。
6)拉嘴。拉着嘴角,上拉表倾听,下拉表不满。
(3)鼻子。鼻子的不同微表情同样能显示不同的心理状态。以鼻子显示的微表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挺鼻。表倔强或自大。
2)缩鼻。表拒绝或太弃。
3)皱鼻。表好奇或吃惊。
4)抬鼻。表轻视或歧视。
5)摸鼻。表亲切或重视。
(4)下巴。下巴不同微表情所显示的不同心理状态,常见的有如下4种。
1)收起下巴:多表隐忍。
2)缩紧下巴:多表驯服。
3)突出下巴:多表攻击。
4)下巴指人:多表骄横。
(5)耳朵。与鼻子一样,耳朵一般不会有较大的动作变化。常见的以耳朵显示的微表情如下。
1)侧耳:多表关注。
2)捂耳:多表拒绝。
3)摸耳:多表亲密。
2.综合微表情
在上述各局部微表情中,眉毛的表现力最强,嘴巴次之,下巴再次之,鼻子与耳朵的表现力较弱。有时,它们组合在一起显示特定的表情,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表快乐。眼睁大,眉毛常向上扬,嘴巴张开。
(2)表兴奋。眼睁大,眉毛上扬,嘴角微上翘。
(3)表兴趣。嘴角向上,眉毛上场,眼神轻轻一瞥。
(4)表严肃。嘴角抿紧下拉,眉毛拉平,注视额头。
(5)表敌意。嘴角拉平或向下,皱眉、皱鼻,稍一瞥。
(6)表发怒。嘴角向两侧拉,眉毛倒竖,眼睛大睁。
(7)表观察。微笑,眉毛拉平,平视或视角向下。
(8)表无所谓。平视,眉毛展平,整体面容平和。
(9)表爱慕。嘴角上扬,眉毛轻扬,瞳孔放大,瞥视对方时间较长。
(10)表观察。微笑,眉毛拉平,平视或视角向下。
小知识
在面试过程中,大学生都希望能够展现给考官最优秀的一面,但一些不经意的“微表情”会暴露个人心理。大学生了解一些微表情所代表的信息,有助于避免一些误区。
(1)单肩抖动——不自信。
(2)嘴唇左边向上撇——假笑。
(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
(4)回答时生硬地重复问题——典型谎言。
(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
(6)揉鼻子——掩饰真相(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
(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
(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9)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
(10)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
(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
(12)瞳孔放大——恐惧,愤怒。
(13)话语重复,声音上扬——撒谎。
(14)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15)抿嘴——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6)摸脖子——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
(17)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
(18)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
(19)眉毛向上拉紧——恐惧。
(20)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有疑问。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锻炼面部肌肉。
(1)照着镜子,观察锻炼中面部肌肉的变化,然后撅起嘴巴保持5秒钟。
(2)深吸一口气,保持5秒钟,吸气后闭上嘴巴。
(3)鼓起脸颊,将空气保持在嘴巴内5秒钟。
(4)多多保持笑容。
(5)多嚼口香糖,锻炼脸部肌肉,使表情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