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礼仪的意义
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以优雅的举止、完美的语言艺术和良好的个人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气质和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修养。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礼仪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礼仪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谓情操,就是人的感情境界。礼仪不仅仅反映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因此,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礼仪知识,使之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懂情、不知礼难以成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二)学习礼仪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
优雅的气质是指人的一种吸引人的个性特征。礼仪的学习和运用可以使人发扬气质的长处,克服、弥补气质的短处,形成个性化的、优雅的、令人愉悦的气质形象。英国哲学家洛克也曾就礼仪对气质的影响说过这样一段话:“礼仪的目的和作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他人,和他人合得来。”可见,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规范的实践是培养大学生优雅气质的有效途径。
(三)学习礼仪有利于培养优美的风度
优美的风度是一个人的德、才、学、识等内在素质,具体通过言谈举止、装束打扮、态度作风反映出来的受人欢迎的整体形象。人们常常用“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来形容一个人的风度。人们也都希望自己与人交往时潇洒大方,不拘束、不呆板,气度不凡,招人喜欢,受人尊敬。但优美的风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内涵,而且需要言谈举止得体,这就要求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积累。礼仪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丰富人们的内涵,又能教会人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因而是培养优美风度所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注重礼仪修养的人,无论是在内在素质上,还是在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四)学习礼仪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美国《幸福》杂志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位政界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3.7%以上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性因素。某人才调查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00位头脑出众、业务过硬的人士中,就有67位因人际关系障碍而在事业中严重受挫,难以获得成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难以启齿赞美他人。
学习礼仪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身心健康。实践表明,大学校园里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这些都十分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便产生了不良情绪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就能凭借它们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使人胸有成竹,处变不惊,而且能够规范交际行为,更好地向交际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造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外表的魅力——美丽的容貌、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翩翩的风度等,往往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五)学习礼仪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
在一个人争取成功的道路上,礼仪起着促进的作用。北京某外贸公司的一位业务员,为了向中东某国的开展出口业务,潜心了解阿拉伯国家的民俗礼仪,在去该国推销产品时,尊重阿拉伯国家的习惯。在客户应邀来北京谈判时,她又处处注意礼仪,坚持平等互利。这样既与客户建立了友谊,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当时便签署了上百万元的出口合同,此后这位客户的所有进出口业务都找这位女士办理。
“张良纳履”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的张良,年轻时有一次走到下邳桥上,有一老者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叫他给拾起来。张良二话没说不仅从桥下拾来鞋,而且恭恭敬敬地为老人穿上。老人说:“孺子可教矣。”就把《太公兵法》这部奇书交给了张良。中国古代这样的故事很多,如“不耻下问”“三顾茅庐”等,都说明待人谦恭有礼,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取得事业的成功。
(六)学习礼仪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人们获得机会和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一家有名的私营企业,需要招聘一位厨师,由于待遇较高,应聘的人很多。经过几关测试后,留下了三位进行“真刀真枪”的实际操作。考题就是做同一道菜,甲、乙、丙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完成。考试完毕后,主考官们认为三个人都很不错,技术上不相上下。只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乙每次清洗完后,都要用手捧水把水龙头冲洗干净,特别是用肥皂洗完手后,水龙头上沾了泡沫,如果不清洗干净,他人使用时会弄脏手。这说明,乙不仅具有好的技术,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乙被录用了。录取的原因看似很简单,但仔细想想,这不仅仅是运气。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广泛,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得体的礼仪使人们充满信任、友爱和欢乐,使民族精神焕发出永恒的魅力。所以,礼仪涉及男女老少、家家户户,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一个人年轻时要讲礼仪,年老后也要讲礼仪;在家对长辈讲礼仪,出门在外对他人也要讲礼仪;与人交往要讲礼仪,工作中也要按礼仪行事。
(七)学习礼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学习礼仪文化,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其社会心理承受力。
(八)学习礼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教育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塑造大学生的高尚精神境界和高尚文化境界。人文教育具有明显的启蒙作用,它作用于人们的情绪状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格等。其最终目的是教育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人们普遍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已渗透到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学等领域,而礼仪教育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可见,礼仪教育可以直接教导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文明做人。
(九)学习礼仪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
现代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强调文明礼貌是大学生精神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通过现代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明确谈吐、举止、相貌和衣着,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形象,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会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问题的实际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素质和教养。因此,大学生礼仪的基本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全体大学生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社会礼仪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风气,达到人与社会高度和谐,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
小知识
中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随着各国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礼仪也越来越关注。虽然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礼仪规范都可以从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习俗中找到源头,但是两者之间仍有很大不同。
一、内涵不同
礼起源于祭祀。《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古代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荀子·修身》云:“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立,国家无礼不宁。”礼不仅是君主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更是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评定是非的依据。
《礼记·礼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师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不仅可以治国,规范着人际交往的行为,而且是被不断强化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等级秩序的重要标志。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把礼作为治国的手段,这是现代礼仪所无法承载的。
现代礼仪重在表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气质,适用于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是彼此尊重、友好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特征,表达人们的真实情感,其形式及传递的信息力求被对方准确无误地理解。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情感与行为形式的一致,即为现代礼仪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现代礼仪是人类一种世界性交流语言。
二、依托有异
中国古代礼仪将礼、法结合,互为表里,互为依托,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两大法宝。《周礼·天官·太宰》云:“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此处礼典即礼与法。孔子主张“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就是把兴礼作乐当作执法的前提条件。荀子《荀子·劝学》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他认为法是礼的衍生品,礼是法的总纲目,更强调“非礼,是无法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法者,天下之理”,从理学角度阐述了礼法一体的观点,以“理”把“礼”与“法”融合在一起,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违礼即违法。
现代社会,礼与法有严格、明确的区分,违礼仅属于个人修养道德问题,违法则须以刑有异律处之。
三、侧重点有异
中国古代的礼仪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各等级之间因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不同,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天子、士大夫、庶民各遵其礼。
现代礼仪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尊重、平等、互敬的基础上,体现的是人际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国际礼仪中的国际礼宾次序以姓氏首写字母先后顺序来排列座次等。再如,现代礼仪的服饰遵循的是TPO原则,即根据时间(Time)、场合(Place)和目的(Object)进行正确着装,以和谐、实用为前提。而在中国古代服饰礼仪规制中,衣冠是重要等级的标志,例如在西汉以后以黄色作为帝王服饰的专用色,百姓则不得使用;唐以后,紫、朱、绿、青等色成为不同等级的官服的颜色,一般贫民、商人只能穿白衣、黑袍。
四、意义迥异
中国古代礼仪中的某些糟粕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演变为是对人权、人性的践踏和摧残。例如,对女性礼仪要求极为严苛,《女论语》有云:“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吞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
现代礼仪要求的是尊重人性、维护人权,具体遵循的原则有真诚、宽容。例如尊重交往双方的隐私、尊重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等。
总之,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内涵丰富,现代中国人应该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坚决抛弃封建糟粕,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