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山慈菇

001 山慈菇

《履道池上作》

唐·白居易

家池动作经旬别,松竹琴鱼好在无。

树暗小巢藏巧妇,渠荒新叶长慈姑。

不因车马时时到,岂觉林园日日芜。

犹喜春深公事少,每来花下得踟蹰。

慈菇一般指慈姑,好生在渠、水、沼中,淤泥将它包裹得严严实实,若不好好清洗,削皮时会将泥浆蹭到果肉上。慈菇外皮黑棕色,把黑棕色的外皮顺圈削开,白净的果肉就露出来了。与第一印象截然不同——慈姑味道清甜,口感爽脆,入菜更是别具风味。

说起菇类大家都不会陌生,如今菇类有很多种,比如香菇、平菇、杏鲍菇、金针菇等,然而中药里面有一味菇类药材,它与我们平时所见的菇类不同。《本草从新》记载:“山慈姑,根类慈姑,小蒜,去毛壳(有毛壳包裹者真,故今人俱称为毛姑)。”它又被称为金灯花、鹿蹄草、山茨菇、慈姑、毛慈姑、泥冰子等,为兰科植物杜鹃兰或独蒜兰的假鳞茎。

杜鹃兰与独蒜兰有地域和形态上的区别。杜鹃兰为陆生植物;假鳞茎聚生,如球形,叶片椭圆形,紫红色花葶;花期6—8月;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至西南、华南等地;生于山坡及林下阴湿处。独蒜兰也为陆生植物;假鳞茎狭卵形或长颈瓶状,叶和花同时出现,花色淡紫色或粉红色;花期4—5月;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等地,生于海拔千米的林下或沟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因为都是以两者的假鳞茎部入药,所以它们的采收时间均在夏秋季,味甘、微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洞天奥旨》卷八中曾提到慈姑汤统治诸疔,效果显著,用山慈菇二钱、苍耳子三钱、当归一两、白芷二钱、王不留行三钱、天花粉三钱、水二碗,煎至一碗,加酒一杯再煎,共一杯服之,必出汗而愈,从而达到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中也提到用山慈菇、白犀角等药物治疗伤寒瘟疫、痈毒、乳痈等疾病,主要用白犀角一钱、麻黄(去节)一钱、山慈菇一钱、玄明粉一钱、血竭一钱、甘草一钱、雄黄八分,研成粉末,用姜汁制成丸,如枣核大小,外以红枣去核,将药填入枣内,用薄纸裹15层,入砂锅内炒,令烟尽为度,取出,去枣肉,每药一钱,入冰片一分,麝香半分,研极细,瓷罐收贮。用时以角簪蘸麻油沾药点眼大角,轻者只点眼角,重者仍用些许吹鼻,男先左,女先右,吹点皆同。病甚者,先吹鼻,后点眼。点后蜷足坐起,用被齐项暖盖半炷香时,自当汗出邪解。如汗不得出,或汗不下达至腰者不治。用此药时需忌生冷、面食、鱼腥、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从而达到发散外感瘟疫痈的功效。

山慈菇的功效虽然很多,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对体质虚弱者、孕妇来说,最好避免食用,因为山慈菇含有小毒,过量食用会出现中毒反应;如果长时间大量服用,会出现肠胃道的不良反应、多发性神经炎、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孙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