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 藿香
《古风八首·其二》
清·张之洞
上山采苦菜,青青不盈筐。
暮春茁寸玉,食之生清凉。
菲薄野人味,岂荐鼎俎旁。
自殊春荠甘,敢望秋藿香。
贵人餍刍拳,肠腐亦当防。
为君已内热,恐君不能尝。
藿香,别名土藿香、猫把、青茎薄荷,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广藿香于6—7月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月,除去须根、泥土,晒2~3天,堆放,闷2天后再晒,再闷,如此堆晒至干为止。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收,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广藿香干燥全草长30~60 cm,分枝对生。老茎略呈四方柱形,四角钝圆,直径4~10 cm,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茸毛较少,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粗糙,黄绿色,中央有白色髓;嫩茎略呈方形,密被茸毛,质脆易断,断面灰绿色。叶片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多皱缩或破碎,两面均密生茸毛,质柔而厚。气香,浓郁,味微苦而辛。以茎粗、结实、断面发绿、叶厚柔软、香气浓厚者为佳。产于广东。一般认为本种的品质较优。
藿香又名土藿香、杜藿香,干燥全草长60~90 cm。茎呈四方柱形,四角有棱脊,直径3~10 mm,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茸毛稀少,或近于无毛;质轻、脆,断面中央有白色髓。老茎坚硬,木质化,断面中空。叶多已脱落,剩余的叶灰绿色,皱缩或破碎,两面微具毛,薄而脆。有时枝端有圆柱形的花序,土棕色,小花具短柄,花冠多脱落,小坚果藏于萼内。气清香,味淡。以茎枝青绿、叶多、香浓者为佳。主产于四川、江苏、浙江、湖北、云南、辽宁等地。
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为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呕吐、泄泻、暑湿、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等症。其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有防腐和抗菌作用,此外,还有收敛止泻、扩张微血管而略有发汗等作用。
藿香的实际运用如下:
1.芳香化湿,用于湿阻中焦证。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常配伍苍术、厚朴、半夏等,用于湿浊内阻,中气不运。
2.止呕,用于呕吐。本品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偏于寒湿者,可配伍丁香、白豆蔻等;偏于湿热者,配伍黄连、竹茹等。
3.解暑发表,用于暑湿或湿温初起。本品既能化湿,又可发表。与紫苏、半夏、厚朴等同用,治疗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痞、呕吐泄泻。
4.西医诊为慢性胃肠炎属于湿阻中焦者,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属于暑湿表证者。
由于藿香本身是一种具有芳香味的植物,全株都具有香味,所以常常将藿香与其他具有芳香味的植物进行搭配,运用到一些盲人服务绿地,可以提高盲人对植物界的认识。藿香绿化带多用于花径、池畔和庭院成片栽植。
藿香的食用部位一般为嫩茎叶,其嫩茎叶为野味之佳品,可凉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藿香亦可作为烹饪佐料或材料。因其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是一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烹饪原料,故某些比较生僻的菜肴和民间小吃常利用它来丰富口味,增加营养价值。
(杨倩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