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栀子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一首简单的山水田园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描绘出了一幅清新动人的美好图画。三两声鸡鸣惊醒了雨中酣睡的村落,下过雨的村庄,凉爽微风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一家人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劳作,只留庭院中雪白的栀子花孤芳自赏,散发沁人心脾的芳醇。
微风中摇曳的栀子,浑身都是宝,它是茜草科植物,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它的根可以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它的花不仅缀饰世界,更是泡茶的佳品,可以凉血解毒;它的叶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它的果实,更是载入中药药典的常用中药之一。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病症的治疗。
另外,栀子叶味苦、涩,性寒,归心、肺、肝经,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疔毒、痔疮、下疳。外用治法早在明代的《本草蒙筌》中就有记载,取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患处即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 g。《生草药性备要》讲述了栀子叶具有消肿、理跌打伤的功效,《本草求原》记载:“洗疳痔疔,散毒疮;同鸡煮,则祛风。”诸多医家均记载了栀子“全身”的用处,可见其是相当珍贵的中药材。
《幼科直言》卷二记载了一首方剂,以栀子命名叫栀子饮,由栀子(炒黑)、白芍(炒)、黄芩(炒)、柴胡、陈皮、当归、甘草、神曲(炒)、麦芽(炒)组成,主治小儿腹痛因热而作,面赤作渴者。取其清热之功效与黄芩合用相辅相成,加以白芍缓急止痛,余药相配伍,疗效甚佳。
如今,人们遵循“未病先防”的中医理论越来越注重养生。在古今药理学研究指导下,栀子花还用作药膳料理的常用食材。将栀子花洗净放入沸水中,煮熟捞出,晾凉后配上个人喜欢的配菜,浇入香油、老醋、适量食盐,搅拌均匀即成一道“美丽的凉菜”。此菜既清香鲜嫩又可口,对于肺热咳嗽等有一定的缓解之效,也是因栀子有着良好清热除烦、解毒之功效。
栀子花烘干之后便于保存,也常被人们用来泡水喝。父亲喜欢饮茶,所以家中常备有各种花茶,夏日的慵懒午后,大人们坐在院子里聊着家常,孩子们追打嬉戏,每每他都会用栀子花泡一壶花茶,添上孩子们最爱的冰糖或者蜂蜜,还会特意加上几片薄荷,晾凉后倒给大家喝。淡雅清香、甜甜爽爽的栀子花茶便是孩提时炎炎夏日最美好的记忆了。
(孙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