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黄连

003 黄连

《黄连》

明·吴宽

花细山桂然,阶下不堪嗅。

野人其根,根长节应九。

苦节不可贞,服食可资寿。

其功利于病,有客嫌苦口。

戒予勿种兹,味苦和难受。

岂不见甘草,百药无不有。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作者用这首诗讲述了黄连的形态特征及性味。

说起黄连,有句众所周知的歇后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便道出了它的味苦。它的由来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相传一名叫黄连的帮工喜欢上了雇主家的女儿,有一天,雇主家的女儿突然患病,卧床不起,日渐消瘦,当时好几位大夫都没辙。这时,黄连便把园里开有绿色小花的野草熬成水,以身试药,确定无毒后,再让雇主女儿喝下,不久后,病竟然好了,她对黄连说:“这是一味好药,就是太苦了。”可是没过多久,黄连因单相思在雇主家去世,为了纪念他,便把这种清热解毒、味道苦涩的中草药称为黄连。

黄连,又可称为味连、川连、鸡爪连,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对生长环境特别挑剔,越是阳光充足的地方,越不适合它的生长,反而在荫蔽湿润的高山草丛中,越是茂盛。黄连一般在11月采收,以干燥的根茎入药。

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黄连虽苦,但它却是一味不错的药材。从中医角度来说,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除了擅长清中焦湿热,黄连也有很强的泻火解毒功效,可以治疗各种热毒病症。

笔者居住在重庆,夏季天气炎热,雨量多,小时候每逢夏季就容易长湿疹,而在这时,母亲就会用黄连磨成粉混合凡士林调成膏,涂在湿疹处,使疮痂脱落,直至痊愈。隔段时间又用黄连熬水洗澡来预防湿疹,并且熬成汁的黄连还可以用来滴眼治疗眼目红肿,现在想想也是因为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此外,《本草纲目》记载:“用黄连、干姜等分研成粉,取一茶匙,温水冲服,治疗因巴豆中毒而引起的腹泻不止。”由此体现了它强大的解毒功效。

本品大苦大寒,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过量、久服易伤脾胃,因此脾胃虚寒的患者最好不要使用,阴虚津伤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孙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