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紫苏

029 紫苏

《紫苏》

宋·章甫

吾家大江南,生长惯卑湿。早衰坐辛勤,寒气得相袭。

每愁春夏交,两脚难行立。贫穷医药少,未易办芝术。

人言常食饮,蔬茹不可忽。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

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结子最甘香,要待秋霜实。

作腐罂粟然,加点须姜蜜。由茲颇知殊,每就畦丁乞。

漂流无定居,借屋少容膝。何当广种艺,岁晚愈吾疾。

紫苏,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位身着淡紫色古装的姑娘在庭院中观赏花草的恬静模样。紫苏也确实有几分女子的清秀模样。紫苏叶背面是紫色,正面是绿色中带着紫色,见惯了翠绿色的叶子,这样别致的配色确实引人注目,花枝上下布满密密的柔毛,紫苏花花萼呈钟状,花冠有紫红色、白色或粉色,紫苏的香味很浓郁,香气主要来源于叶片。

如此特别的植物,一身都是宝,均可入药。紫苏梗,即紫苏茎,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为行气和中、宽胸利膈、顺气安胎,用于胸胁痞闷、胀痛、妊娠呃逆、胎动不安等症。紫苏叶与紫苏梗均属辛温之品,而紫苏叶擅散寒解表,理气和中,又可解鱼蟹中毒。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称为紫苏子,同为辛温之品,归肺、大肠经,功效为降气消痰、润肠,临床上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症。紫苏全草可蒸馏紫苏油,种子出的油也称苏子油,现代研究表明苏子油具有保肝、抗血栓、降血脂、降血压、保护视力的作用,并对过敏反应及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紫苏可发散风寒,但其作用逊于麻黄、桂枝,故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轻症状。

《神农本草经》将紫苏列为上品。《日华子本草》也有记载,紫苏“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结,消五膈,止咳,润心肺,消痰气”。

紫苏不仅是一味良药,还是餐桌上一道美味,紫苏的味道和薄荷近似,有特别的清香,不仅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吃起来也比较清凉。难怪李时珍形容紫苏:“苏从稣,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活血,故谓之苏。”食用时可以加入一些调味品将其凉拌,也可以将其入粥熬煮,或在烹饪鱼蟹之品时加几片紫苏叶,一来增香,二来可去蟹类之寒凉,实属佳配。秋冬寒凉之时,可将晒干的紫苏叶搭配生姜切成细丝,加入开水冲泡,然后饮用,实乃驱寒良品。单用紫苏叶,少量洗净,放入杯内用开水冲泡,再放入白糖当茶饮,也可预防感冒,治疗胸腹胀满等病症。另外,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在泡菜坛子里放入紫苏叶或紫苏梗,可以防止泡菜液中产生白色的菌膜。

(孙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