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 附子
《谢张子仪尚书寄天雄附子北果十包》
宋·杨万里
今古交情市道同,转头立地马牛风。
如何听履星晨客,犹念孤舟蓑笠翁。
馈药双奁芬玉雪,解包百果粲青红。
看渠即上三能去,大小毘陵说两公。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本诗提到的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其植株开出的花呈蓝紫色,具有观赏性,但这样一种赏心悦目的小花,实际具有极大的毒性,所以它作为中药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其用法用量以减少毒副反应。另外,其子根能入药,母根同样也是可以入药的,属于中药名为乌头的入药部位,使用时需区分使用。
中药附子多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需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多分布于四川、陕西、贵州、湖南等地,其中江油附子为四川江油的特产,是著名的道地药材。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基本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既能上助心阳,又可中温脾阳,也可下补肾阳,凡见心、脾、肾诸脏阳气虚弱者都可使用,补阳剂中也常常见到它的身影。助肾阳的如肾气丸(《金匮要略》)中,干地黄滋补肾阴、益精填髓,山茱萸补肝肾,山药补脾气,附子与桂枝善温肾助阳,茯苓健脾益肾,茯苓、泽泻均能渗湿,泽泻与丹皮组合能降相火,本方三补三泻,用到“少火生气”之意,善治肾阳不足之证;补脾阳的如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附子能温阳散寒,配有炮姜温中,白术健脾燥湿,人参健脾益气,以及炙甘草益气通阳、调和诸药,几味药物相配伍,有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之效,善治脾胃虚寒或者脾肾阳虚之证;助心阳的益心丸(《中国药典》)中,附子与人参、红花、三七等药物同用,治疗心阳虚衰,见胸痹心悸气短等症状。《本草汇言》记载附子“乃命门主药、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正义》更是称其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是回阳救逆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四逆汤中生附子温心肾之阳,回阳救逆,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再用炙甘草既能益气补中,又可解生附子毒性,调和诸药药性,是治疗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之基础方。又因其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能治寒凝诸痛,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中附子散寒止痛,白术健脾祛湿,桂枝既能解表又可通阳,再加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暖肌补中、益精气的功效。
一定要注意,附子的毒性太大,必须先煎、久煎,一般要先煎煮0.5~1小时,且随着剂量的增大,要相应延长煎煮时间,直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以减轻它的毒性,有毒性的药物孕妇忌用。此外,乌头、附子均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黄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