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 麻黄
《寄青州田龙图况》
宋·文彦博
东秦假手裁经岁,偃息山斋兴味长。
怪石罅中栽薜荔,碧梧阴里种麻黄。
吟牵翠蔓秋烟润,醉撷纤英晓露凉。
内省非才寡遗爱,争教所憩似甘棠。
麻黄,为中药之“鼻祖”,又名沙龙。对龙文化有着别样情愫的华夏大地被冠以“龙”的名号,麻黄对华夏祖先们的深远意义可见一斑。对于麻黄,古代医家们的应用可谓是得心应手,故而流传下来了诸多与其相关的珍贵名方。而从起初人们认识麻黄、了解麻黄,再到种植麻黄并更为深刻地研究麻黄的各种药性、药理,这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同样丰富着麻黄作为一味经典药材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人文情怀。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是《中国药典》收录的最重要的传统药材之一。作为迄今为止已经得到考古学家考证的我国最早使用的中药材,在新疆楼兰古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墓葬麻黄距今已经超过3800年。麻黄起初并非作药用,据相关考古发现,麻黄还负担着祭祀神器、宗教信仰的作用。
关于麻黄的药用文字最早可见于成书东汉年间的《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神农本草经》对麻黄性味、归经以及药用的评价为:“味苦,性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同时期的《武威汉代医简》,也有“麻黄”的存在,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麻黄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且麻黄入药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到了3世纪的东汉末年,张仲景将麻黄的功效作用发挥到极致。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风寒表实、肺气不宣而引起的伤寒瘀热及风湿痹痛。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用到麻黄的成熟验方已多达6个,其中,“麻黄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以及“麻黄细辛附子汤”等流传甚广,沿用至今还作为其他复方的基础方。
麻黄可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疼痛等表证。它发汗能力较强,可以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速率,并且能够加速体内的水循环,具有极为明显的利尿消肿作用;减轻炎症因子和蛋白酶类物质引起的痛觉刺激反应,还可降低体温;另外对急性水肿也具有立竿见影的改善功效。
(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