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 牛蒡子

085 牛蒡子

《山友续辞 牛蒡》

宋·王质

我取友兮得牛蒡,稠丛捷鼠走不上。

深山谁伏又谁牵,唇粗舌皴膝头壮。

实虽恶,食不恶,所思兮奚可却,松冈竹墩隔沙泺。

本诗全文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从友人处取得牛蒡的情景并且赞美牛蒡的生长环境和独立的性格。牛蒡外表粗大皱襞,看似其貌不扬,但功效非凡。诗人以诙谐的方式告诉人们,牛蒡外形粗鄙但疗效非凡。那么,牛蒡子是什么呢?

牛蒡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 mm,宽2~3 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牛蒡的炮制方法为采收后将果序摊开暴晒,充分干燥后用木板打出果实种子,除净杂质晒至全干。牛蒡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热性颇强,生于山坡、山谷、林缘、林中、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村庄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 m。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功效为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痈肿疮毒。使用时,牛蒡子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牛蒡子在临床应用上以风热表证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与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与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与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牛蒡子配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初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方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伍使用,但牛蒡子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牛蒡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木脂素,挥发油与脂肪酸、酚酸衍生物、多糖及其他类等,临床用于肿瘤、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治疗,并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脑缺血的作用。

(袁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