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 槟榔
《食槟榔》
宋·苏轼
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眇眇云间扇,荫此九月暑。
上有垂房子,下绕绛刺御。风欺紫凤卵,雨暗苍龙乳。
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
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
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诛彭勋可策,推毂勇宜贾。
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
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
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
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眦努。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
柰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
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槟榔,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 cm,底部直径1.5~3 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明显的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槟榔均为栽培,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广西等地。
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功效为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主要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等症的治疗。
槟榔的临床应用:
1.治疗绦虫病: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达90%;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为90%~95%或以上。一般采用煎剂口服。常用量为60~100 g。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著,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可引起呕血或肠阻塞。
2.治疗姜片虫病: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最快者为15~40分钟。药物制备与用法大体与治疗绦虫病相同。除采用单味煎剂外,尚可配合乌梅、甘草使用,如配合牵牛子研末内服,其疗效优于单味煎剂。
3.治疗鞭虫病: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 g,加水500 mL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 mL,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服下,以防呕吐。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 g,服药后经3小时不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可再服1次。
4.治疗蛲虫病:成人用3~4两;5~7岁儿童用25~30 g。水煎清晨空腹1次服,3日后再服1次。
5.治疗钩虫病: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可达91%,低至32%。槟榔用量一般为100~125 g。槟榔煎浓加糖调味可防止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肝脏有实质病变,肝功能减退时不宜服用。
6.治疗蛔虫病:有效率为40%~68%。大多数于服药后24小时内排虫。用法为以新鲜槟榔切片作煎剂,14岁以上人群用量60~90 g,10~13岁人群用量50 g,7~9岁人群用量40 g。煎液可1次服完,或分3次于半小时内服完。
7.治疗青光眼:用槟榔片制成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后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复发。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槟榔作用虽多,但气虚下陷者禁服。过量服用槟榔会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等症状。
(孙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