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 独活

046 独活

《浣溪沙》

清·张景祁

玉骨香桃瘦不支。懒拈红豆写新词。薄寒更柰雨如丝。

量药忍教尝独活,咒花不许放将离。酸辛情味有谁知。

张景祁,原名左钺,字蘩甫,号韵梅(一作蕴梅),又号新蘅主人,为清末文学家。他历经世变,诗词中多抒发其感伤之情,内容贴近时代背景。此诗中提到了“独活”这个名字,那么独活在诗中象征着什么呢?有人评价独活“一茎之上,得风不摇曳,无风偏自动”,显示了其不被旁人左右的内心以及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独活由于其生命力非常顽强,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又被称作长生草。

独活,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又有香独活、川独活、玉活、独滑、长生草等别称,多产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在春初发芽或秋末枯萎时采挖,采挖后需要去须根及泥沙再晒干或低温干燥,使用时切片。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功效为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法用量:煎服,3~9 g,或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本品味辛发散,味苦燥湿,长于祛风湿,为治风湿痹痛之要药;其又入肾经,能治下部的风湿。在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中,独活祛风除湿,与桑寄生、牛膝、杜仲等补益肝肾药物,以及当归、川芎、干地黄、白芍等既养血还能够活血的药物同用,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此方中祛风湿与补肝肾药物配伍,标本兼治,用于治疗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后患痹症,日久不愈,内伤脏腑功能,导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手足气血运行不畅而见肢体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畏寒喜温的症状。《雷公炮制药性解》认为“独活气浊属阴,善行血分,敛而能舒,沉而能升,缓而善搜,可助表虚,故入太阴肺,少阴肾,以理伏风”。本药还可用于风寒挟湿表证及其引起的头痛、头重,《本草便读》称其为“解散肌表寒湿邪之药”。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善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方中独活、羌活共用能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柴胡、川芎能助如上两味药解表退热止痛,桔梗、枳壳、前胡、茯苓四药能升能降,助行气化痰,生姜、薄荷都能散外邪,甘草调和诸药,再加少量人参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益气解表的常用方。

使用时需注意,本品药性温燥,易伤津液,故阴虚血燥者慎服。在应用时也应该与羌活区分开,两者虽然都有祛风湿、止痛、解表的功效,但羌活药性燥烈,发散力强,长于治疗上身的风湿痹痛,治疗由于风寒引起的头痛;而独活的药性较缓和,发散力也较羌活弱,擅长祛下半身风湿痹痛,其治疗少阴头痛,在见痹症后可先区别后再使用。

(黄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