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 川芎
《药圃五咏 其四 川芎》
宋·方一夔
芎苗高一丈,细花如申椒。不独服芎根,衣佩或采苗。
清芬袭肌骨,岁久亦不消。所以湘浦客,洁修著高标。
我老苦多病,风寒首频摇。愿移一百本,溉根豁烦嚣。
虽无下女遗,乾叶插盈腰。逃泥贳旦暮,不学楚人谣。
川芎作为中药,又被称作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等,其药用部分是川芎的根茎,其根茎发达而粗,节显著膨大,节间短,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株高40~60 cm,与诗中的描述不算相符,但是诗人处在八百多年前,植物的高度也许经过这么多年的进化有所变化。川芎主产于四川,适合在夏季采挖,过早采收,地下根茎尚未充实,过迟采收,根茎熟透后,在地下易腐烂,收获后抖去根茎泥土,除去茎叶,炕干。
川芎属活血化瘀药中的活血止痛药,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本草纲目》评价其为“血中气药”。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基本功效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法用量:煎服3~9 g,研末1~1.5 g吞服,也可入丸、散,外用则适量研末或调敷。川芎辛散温通,血瘀气滞诸痛均可治疗,理血剂中可以频繁见到它的身影,如血府逐瘀汤、温经汤、生化汤等。在血府逐瘀汤中,川芎、赤芍共助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引瘀血下行,生地、当归滋养阴血、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共助气行,柴胡疏肝理气,最后配甘草调和诸药。方中既有活血药又有行气药,既有祛瘀药又有补血药,能气血兼顾,活血但不耗血,具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善治胸中瘀血证。川芎下可至血海,《本草汇言》说到其长于“下调经水”,被称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在温经汤(《金匮要略》)中,川芎、当归、白芍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养血调经,白芍还能缓急止痛,与吴茱萸、桂枝散寒通脉,丹皮、麦冬滋阴清虚热,阿胶滋阴养血,半夏降气散结,生姜温补胃气,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功效一起,温清消补并用,能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川芎辛散能祛风邪,《本草正义》评价川芎道“上达头目,直透顶巅”,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中川芎作为君药能祛风活血止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薄荷能清热,荆芥辛散上行而清利头目,羌活善治太阳头痛,白芷善治阳明头痛,细辛善治少阴头痛,防风疏散风邪,甘草益气和中,再利用清茶苦寒之性,制约风药之温燥,外感风邪头痛均可使用,是治疗风邪头痛的常用方。
但并不是所有的头痛都能使用川芎,因本品辛温升散,会助火上炎,所以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就不能使用,另外阴虚火旺、口红舌干者也禁用,不然会加重病情,见月经过多、出血性疾病时因其行血功效可能会使血流加剧,所以要慎用。
(孙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