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石膏

110 石膏

《石膏枕》

唐·薛逢

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瑶。

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

薛逢,字陶臣,唐代诗人。本诗说道石膏枕内外通透,颜色雪白,放在凉床上还怕它在风吹日晒中化了,石膏真的会融化吗?其实石膏枕是由天然石膏矿石经过雕刻后做成的枕头,诗里形容石膏枕比雪冷又比玉白,晶莹剔透的质地,是由石膏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这里夸张地形容了石膏枕的外形,表达了诗人对石膏枕的喜爱,其实我们最常提到的石膏与它的原料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石膏,是硫酸盐类矿物石膏族石膏,主要含有含水硫酸钙,主产于湖北、安徽、山东,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能采。它不仅是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还是一味重要的清热泻火药。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基本功效分为两部分,生用时,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多内服,用量:15~60 g,宜先煎入药;石膏煅用功效为收湿、生肌、敛疮、止血,适量外用,研末外撒患处。《医学衷中参西录》评价石膏:“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在临床运用上,生石膏多用在气分实热中,常与知母、炙甘草、粳米同用,组成白虎汤(《伤寒论》),方中石膏甘寒,善清阳明气分热,配以知母助石膏清热,尤能滋阴润燥,而粳米、炙甘草共用能益胃生津,见“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四个标志性的症状后可使用,切记在见表证未解,无汗不渴,脉浮细、沉、洪而不胜按,血虚发热,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等症不可妄投白虎汤。因本品归肺经,故又可清肺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中麻黄解表又宣肺、杏仁平喘、炙甘草益气和中、石膏清肺胃热,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清肺平喘的功效。石膏又属胃经,能与黄芩、黄连、生地、丹皮、升麻共用起到清胃热的作用,以上是在《外科正宗》中所记载的清胃散,还有一个《医宗金鉴》中的清胃散,是由生地黄、牡丹皮、黄连、当归、升麻与煅石膏同用,两者都能清泻胃火,前者用生石膏,后者用煅石膏,且后者主要用于治小儿热蓄于胃,两方略有差别。煅石膏在九一丹(《医宗金鉴》)中与升丹同用,可撒于患处,善治疮毒溃破,脓出不畅等,其单用也可治疗外伤出血、烫伤,直接研末外撒即可。另外,在骨折后所用的石膏绷带,是由纱布绷带加上熟石膏粉制成的,它在沾水后可短时间定型,是医院骨科骨折固定常用到的产品,可以固定骨折处。

作为治疗里热症的药物,使用时要注意辨清热症是虚还是实,非实热证不可以使用,特别是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症需要仔细甄别。此外寒凉伤阳,甘寒助湿,脾胃阳气亏虚者慎用石膏,以免伤及阳气而致脾胃功能失常。《药性论》提示石膏“恶巴豆,畏铁”,相恶意为两药同用,一个药物能降低另一个药物的药效,而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属良性的作用,故最好不与巴豆同用。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