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 金樱子
《金樱子》
宋·丘葵
采采金樱子,采之不盈筐。
佻佻双角童,相携过前岗。
采采金樱子,芒刺钩我衣。
天寒衫袖薄,日暮将安归。
从前有户人家,弟兄三人皆成亲,但老大、老二膝下无儿子,唯老三生有一子。老三的儿子自然成了全家的宝贝。这个宝贝慢慢长大了,到了婚娶的年龄,兄弟三人都忙着给他张罗媳妇。可媒人请来了一个又一个,就是说不成亲事。原来,这小伙子样样称心,就是从小有个尿床的毛病,惹得家里整日晒被晾褥,村里也尽人皆知。全家人只好先给这个孩子治病。他们到处寻医问药,但总也不见效,为此日日发愁。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挖药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身背药葫芦,药葫芦上还悬挂着一缕金黄色的缨穗,分外显眼。于是全家人把老先生请进门,询问有无治疗尿床的药草,老先生摇了摇头。兄弟三人急了,拱手相求:“我们就守着这么一根独苗,可他有病,求您给想想办法吧。”老先生说:“我倒认识一种药能治这病,可是得到南方去采,那个地方到处有瘴气,有毒啊!”弟兄三个下跪,求老先生辛苦一趟。乐于助人的老先生只好冒险去了南方。三个月后,老先生回来了。弟兄三人一看,发现老先生浑身浮肿,面无血色。原来老先生不幸中了瘴气的毒,并且无药可治。老先生把采来的药材放在桌上,嘱咐了几句竟溘然长逝。兄弟三人痛哭失声,厚葬了舍己救人的老先生。那个宝贝儿子用药后,不久便好了,后来儿子娶妻生子,全家喜乐融融。
为感谢采药的老先生,弟兄三人把药取名为“金缨”,因为老先生没留姓名,只有那个药葫芦和上面挂着的一缕金黄色的缨穗成为老先生留给他们的永久纪念。后来,“金缨”渐渐被写成“金樱”。
这便是金樱子的由来。
金樱子别名糖罐子、刺头、倒挂金钩、黄茶瓶,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干燥,除去毛刺。本品为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长2~3.5 cm,直径1~2 cm。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系毛刺脱落后的残基。顶端有盘状花萼残基,中央有黄色柱基,下部渐尖。质硬。切开后,花托壁厚1~2 mm,内有多数坚硬的小瘦果,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茸毛。主产于广东、江西、浙江、广西、江苏等地。
金樱子味酸、涩,性平,归肾、膀胱、大肠经。本品酸涩收敛,平而少偏,功专固涩下焦,善治下焦滑脱不禁诸证,功效为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主治遗精滑精、尿频遗尿、久泻久痢、崩漏带下。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 g;或入丸、散,或熬膏。因本品功专收敛,故凡有实火、实邪者忌服。
金樱子为固精止涩之药,同芡实丸,名水陆丹,益气补真,煎膏、丸杜仲末,可治肾泄。日常中金樱子还可制作为金樱子粥,取30 g金樱子、粳米50 g,先煮金樱子取汁去渣,再用汁煮米做粥,此粥可益肾固精,适宜于因肾虚精关不固而引起的遗精滑泄,或下气不足之脱肛及妇女子宫脱垂等症。
(杨倩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