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马勃
《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一首》
明·刘基
山云满地起秋涛,凉叶惊风下九皋。
药笼空闻收马勃,弦歌岂复用牛刀。
草间狐兔营三窟,天上龙螭昧六韬。
周汉中兴还有日,载歌赤伏咏嵩高。
小时候磕破皮流血,在农村生活的我总爱捡一些“大灰包”来给自己疗伤,效果极佳。那时没有接触过中药,也不知这样的“大灰包”是何种良药,而今遇见外伤出血患者,也总爱加用“大灰包”以止血清热。说了半天,“大灰包”到底是个啥呢?原来它就是马勃科植物脱皮马勃、大颓马勃、紫颓马勃的干燥子实体,幼嫩的时候是球形的,成熟后干燥化为灰褐色的灰包。因其长相得名,它不但可以止血,还能清利咽喉、散瘀消肿。由于它的用途广泛,如今已成为一味有名的中药,并且这味中药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马勃是个放猪娃。一年夏天,马勃和几个孩子到荒山割草,有个孩子不小心让树枝划破了腿肚子,鲜血直流。那个孩子疼得直哭,别的孩子也吓慌了。马勃却说:“别哭,你把伤口按住,等我给你治。”他在山坡上东转西转,找到一个灰褐色的包样东西。马勃把灰包往那个孩子的伤口上一按,然后用布条扎紧,便把他背回了家。过了三天,那个孩子揭开一看,伤口没化脓,而且还长出新鲜的嫩肉;再过两天,伤口全好了。人们问马勃:“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那个东西止血?”“你们看”,马勃卷起裤腿,露出一道伤疤,“这就是‘大灰包’治好的。”“谁教你的?”“我自己!”马勃说,“有一回在山上砍柴,一不留神,腿被刀砍了,血流不止,疼得直冒汗。正在这时我看见身边有个‘大灰包’,急忙用它按住伤口,当时就止住了血,过了几天,伤口就长好了。以后,不管手划破了,还是脸碰了皮儿,我都去找‘大灰包’来治。”从此以后,人们就传开了,凡是有外伤的就找马勃;找不到马勃,就到山上找“大灰包”医。日子一久,“马勃”便成了“大灰包”的代名词。
马勃又名灰包菌,主要产地在我国北方。味辛,性平,归肺经,既善清散肺经邪热而解毒、消肿、利咽,治风热或肺热之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又能止血,治血热吐衄与外伤出血。马勃的功效为清肺、解毒、利咽、止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 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使用注意:风寒劳咳失音者忌用。
《普济方》记载:“久咳不止,马勃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即愈。”《本草备要》叙述:“轻,解热,外用敷疮,辛平轻虚。清肺解热,东垣普济消毒饮中用之,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吹喉中良,加白矾或硝扫喉,取吐痰愈,鼻衄失音,外用敷诸疮良。生湿地朽木上。状如肺肝,紫色虚软,弹之粉出,取粉用。”
(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