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山药

104 山药

《山药》

元·王冕

山药依阑出,分披受夏凉。

叶连黄独瘦,蔓引绿萝长。

结实终堪食,开花近得香。

烹庖入盘馔,不馈大官羊。

山药其名得来不易,山药原统称薯蓣,又名玉延等。《山海经》即有薯蓣的记载,沿用至唐朝,《本草衍义》云:“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预,故改下一字为药。”唐代宗取名李预,“蓣”字与“预”同音,犯帝讳之嫌,便改名为薯药。北宋时因避宋英宗赵曙讳而更名山药。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块茎肉贸肥厚,略呈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 m,直径2~7 cm,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山药是一种煎炒烹炸都可以做的食材。可做红枣山药排骨汤、拔丝山药,可将山药放进粥里,做各种米粥,还可以做蜜汁山药、冰糖蒸山药、桂花山药等。

山药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益气养阴的功效。可以治疗慢性腹泻、虚劳咳嗽、糖尿病的口干症状,以及男子的遗精、女子的带下过多,小孩和老人的尿频等。常见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消渴丸等就含有山药。

山药有一定的滋补价值,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但感冒、温热、实邪及肠胃积滞者忌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剂。

方剂一:500 g生淮山药。

【用法】取上药,研成细粉,过细筛,备用。每次用5~10 g,加适量水调和后加温熬成粥状。于喂奶前或饭前口服,每日3次。亦可以山药粥代替乳食,连服3日。【主治】婴幼儿腹泻。

方剂二:山药、太子参各等量。

【用法】共研末,每次6 g,开水冲服,每日3次。【主治】小儿遗尿。

方剂三:45 g鲜山药,30 g甘蔗汁,18 g酸石榴汁,4只生鸡子黄。

【用法】先将山药煎汤一大碗,再加入后三味调匀,分3次温服。【主治】发热性疾病后引起的虚弱或咳喘痰多。

方剂四:500 g炒怀山药。

【用法】取上药,研成细末,备用。每次6 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遗尿重者可加30 g太子参,焙干研末与山药粉调匀服用。【主治】小儿遗尿属脾肾气虚型。

方剂五:山药、白术、花生仁各250 g。

【用法】共炒焦研末,加200 g红糖,每次30 g,开水送服,每日3次。【主治】止带/白带量多。

方剂六:30 g捣碎的鲜山药,30 g清半夏。

【用法】先用温水淘洗半夏数次,矾味清除,煎取清汤两杯半,去渣,加入山药调匀,再煎成粥,加白砂糖调味服之。【主治】胃气上逆呕吐不止者。

方剂七:山药、猪胰粉各等量。

【用法】山药单研细末,猪胰急速低温干燥,研细末,各取等量,以山药末煮糊和匀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0 g。【主治】糖尿病。

方剂八:30 g鲜山药,熟地黄、萸肉(去净核)、生龙骨各15 g,柿饼、生杭芍各12 g,牛蒡子(炒捣)、苏子(炒捣)、甘草(蜜炙)各6 g。

【用法】水煎服。【主治】阴虚咳喘。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