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 人参

098 人参

《小圃五咏 其一 人参》

宋·苏轼

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

灵苗此孕毓,肩股或具体。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泚。

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

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上药无炮炙,龁齧尽根柢。

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该诗是五言律诗,运用了大量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参描写得可谓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诗人主要介绍了我国各个地方的人参分类、作用、养育种植以及人参的服用方法。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早在宋代我国的医家就已经开始重视人参的功效,正是因为古代诗人创造的大量诗篇,才让人参成为中华文化史几千年来的主流。在百姓的生活中,百姓们口口相传,诞生了不少有趣的人参故事。

人参又名黄参、圆参,因长得极似人形也称人衔、鬼盖,是一类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主根高30~60 cm,肥厚,肉质,黄白色,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状茎(芦头)短,直立。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可谓是十分难得。人参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是“东北三宝”之一,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之一,《神农本草经》云:“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由此可见,人参对我们身体有益无害,不愧是“百草之王”。

根据物种分类,人参可分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和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又由于炮制的方法不同,大致被分为生晒参、红参和糖参三类。生晒参,指的是鲜参清洗干净后,用设备烘干,烘干后的人参切片使用;也可用时捣碎,打成粉服用;红参是人参的熟用品,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的功效,指的是人参采集后经过浸润、清洗、分选、蒸笼上蒸,蒸后烘干,切片后使用;糖参,以浆气不足、体形欠佳、不适于加工红参的鲜人参为原料,指的是将人参在糖水里浸泡。人参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人参主要生长于土质肥沃的山谷中,喜寒湿,现我国主要为人工种植。通常6年收获一次,十分珍贵。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心经。主要功效为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症。对一场重病之后,急需补充元气的患者尤其适用,如小儿受惊后,瞳孔不正者均可使用。在我国现代临床医学中主要运用于急救、降压。《珍珠囊》记载:“养血,补胃气,泻心火。”在四君子汤中,人参配伍白术,人参补益营卫之气,白术健脾燥湿。主治营卫气虚而致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吐逆。济生方中,人参配伍熟附子主治自汗盗汗,阳虚气喘。人参补气生津,附子回阳救逆。二者合用,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参配伍麦冬、五味子,补气养阴;配伍白术、茯苓,健脾补中,益心安神;配伍鹿角胶用于肺虚久咳;配伍石膏,主治热病气阴两伤,人参补益脾肺,生津止渴,石膏清热泻火。当然,五脏六腑气不足皆可用人参补之。也要同时谨记:补药虽好,但不可过。每日用量宜5~15 g。

熟悉了人参的适用范围,同时也要知道不适用的情况。人参忌用于实症、热证,如由于突然气壅而得的喘症,燥热引起的咽喉干燥症,一时冲动引发的吐血鼻衄等。但是不同种类的人参,其作用机理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西洋参药性属凉性,一般用于热证,如血压增高、便秘等。而人参性温,适用于寒证。其中生晒参为清补之品,主要用于气阴两虚的证候和症状。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