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石菖蒲
《石菖蒲》
宋·曾几
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
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
曾几(1084—1166年),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南宋诗人。其诗作清淡闲雅,对仗自然,诗中一句“汲泉承露养菖蒲”提示了石菖蒲喜潮湿环境、生命力顽强的生长特性,而石菖蒲作为一味开窍药,在中医治疗闭症神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石菖蒲,又称九节菖蒲、山菖蒲、药菖蒲、金钱蒲等,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禾草状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具气味。我们所说的中药石菖蒲指的就是它的根茎,多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用量:5~10 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那我们平时提到的菖蒲是不是就是石菖蒲呢?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品种区别的,在端午节时用到的菖蒲其实是水菖蒲,与石菖蒲同属菖蒲大类,但外形和作用却大不相同,石菖蒲和水菖蒲外形的差别主要在于石菖蒲较为矮,而水菖蒲十分高挺。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主要功效为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本草新编》评价其“凡心窍之闭,非石菖蒲不能开”。而水菖蒲功效为化痰开窍,除湿健胃,杀虫止痒,主治痰厥昏迷,中风,癫痫,惊悸健忘,耳鸣耳聋,食积腹痛,痢疾泄泻,风湿疼痛,湿疹,疥疮。两者都可以开窍化痰,祛湿开胃,功效中石菖蒲更擅长通窍,水菖蒲则功在祛湿,两种药材在使用时要分辨清楚。
石菖蒲辛香走窜,苦燥温通,善治闭症神昏,尤其是痰蒙神窍所致神昏,与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南星、半夏、竹茹、枳实共用,其中人参、茯苓、甘草共达补益心脾之功效,陈皮、胆南星、半夏共奏燥湿化痰功效,竹茹清热开郁,枳实破痰利膈,与石菖蒲开窍作用共用,使痰消火降,组成功能豁痰开窍之涤痰汤(《奇效良方》)。其味苦能燥湿,可用于湿阻中焦证,如在连朴饮(《霍乱论》)中,石菖蒲化湿健脾,芦根清热除烦止呕、利小便,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栀子清新降火,淡豆豉清热开郁,诸药同用,起到了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擅长治疗湿热霍乱。本品尚能宁心安神,可用于心神不宁的症状,《神农本草经》提出“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这正好与它具有抗脑损伤,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的现代研究相符。名方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中石菖蒲与茯苓、茯神、人参、远志、龙齿共用,方中的茯苓、茯神、远志均有安神功效,人参既能补元气又可以安神,石菖蒲、龙齿功在镇惊安神,诸药合用起到安神定志、益气镇惊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身为开窍药,石菖蒲跟其他的开窍药一样,见大汗欲脱、手撒尿遗、脉微欲绝之脱证,便再不可继续使用开窍药了,开窍药多为救急之品易损伤人体正气,使用时注意要中病即止。此外,辛散之性会耗气伤阴,阴虚阳亢者也应当慎用。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