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夏枯草

004 夏枯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万物生长亘古不变的规律,然而却有夏枯草自成一格,冬生夏枯。在盛夏之际,人们常苦于暑热之疾,故清热泻火成为夏季之重要疗法,夏枯草便成为夏季炙手可热的常用中药之一。

因夏枯草别具一格的特性,故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详细地记载了它:“此草得西方之气而晚出,经历雪霜不能直达其劲挺之姿,故曰句耳。余谓兹草不与众卉俱生,不与众卉俱死,有特立之概。枯于暑而能祛暑,得严重之气。乃为赋曰:苕黄箨零,乃蕃滋兮。苦雾悲泉,甘以怡兮。冻荄温萼,贯四时兮。与麦为秋,避恢台兮。百英炜煌,独沉寂兮。”

本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根状茎,节上生须根。茎高达30厘米,基部多分枝,呈浅紫色。花萼钟形,花柱纤细。花盘接近平顶。小坚果呈黄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等处,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夏枯草适应性强,整个生长过程中很少有病虫害。《本草纲目》记载:“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其名。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无毒,归肝、胆经,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等功效。用法用量:水煎服,9~15克,或熬膏服。

临床上常用功效及配伍如下:

1.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配伍生地、当归、白芍等滋养肝血之品;肝火上攻,头痛眩晕配伍钩藤、决明子、菊花等清肝、平肝之药。

2.瘿瘤、瘰疬:瘿瘤常与昆布、玄参等同用;若肝郁化火,痰火郁结之瘿瘤,可与海藻、浙贝母、玄参等消痰散结药物配伍。

3.乳痈、乳癖、乳房胀痛:常与蒲公英、浙贝母、柴胡等疏肝解郁药物同用。

4.热毒疮疡:常配伍金银花、重楼等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药。

夏枯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朱震亨所说:“《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散结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观其退寒热,虚者可使,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以艾灸,亦渐取效。”又如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夏枯草作为清肝泻火良药,在古今药理学的指导下,现广泛应用于各种调制凉茶中,成为夏日凉饮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孙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