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射干
《次韵鲜于晋伯三月病起二首》
宋·晁公溯
桃李几何春已阑,杂生蘼芜与射干。
永夏碧瓦藏绿暗,凉秋青山吐白团。
开花旋见槐著荚,解箨忽惊筍成竿。
资州无事吾所羡,官居不殊涧谷盘。
晁公溯,也作晁公遡,字子西,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其父晁冲之是北宋著名江西派诗人,其弟晁公武是南宋著名的目录学家及藏书家。晁公溯在南宋前期入蜀,其诗歌风格除了受到家学影响,还受到蜀中文化的熏陶,诗中既有清新淡泊的词句,又有批判官吏的叙事。此诗描述“桃李几何春已阑”时提及了川芎苗和射干的生长时间,而其中射干就是本篇要讲述的主角。
射干,也称乌扇、乌蒲、黄远、乌萐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叶互生,嵌迭状排列,剑形,长20~60 cm,宽2~4 cm,基部鞘状抱茎,顶端渐尖,无中脉。花序顶生,叉状分枝,每分枝的顶端聚生有数朵花。蒴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黄绿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根状茎为不规则的块状,斜伸,黄色或黄褐色;须根多数,带黄色。茎直立,茎高1~1.5 m,实心。所以诗中所提到的射干只是属于药材射干的植株,其药用价值则只存在于其埋于土中的根状茎中,需要注意的是它的采挖时间是在春初刚发芽时或秋末茎叶枯萎时,挖出后需要去泥晒干处理。它多产于河南、湖北、江苏等地,但全国均可见。
射干味苦,性寒,归肺经。功效为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用量:3~10 g。临床多用于咽喉肿痛、痰壅喘咳、热毒痰火郁结、咳嗽气喘的症状。它味苦能泄降、寒能清热,在《本经逢原》中被称为“治喉痛咽痛要药”,尤其擅长热毒或者痰热的咽痛。《神农本草经》提出:“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它不仅单用是治疗喉痹咽痛的好药,其在方剂中的应用更是灵活。不仅可和升麻、桔梗同用(射干汤),治疗由于热病引起的咽喉肿痛,还可以通过不同药物配伍发挥不同的功效,如《金匮要略》中所载的射干麻黄汤可谓是经典,见寒饮射肺之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与麻黄、细辛、半夏等同用,既能有射干祛痰、利咽的功效,又依托于麻黄散寒化饮、细辛温肺化饮的功效,辅以紫菀、款冬花一宣一降,调理肺气,半夏燥湿涤痰,生姜降逆化饮,五味子则收敛肺气,大枣具补益之功效,能滋荣肺气,九药共奏温肺化饮的功效。
除了其适用的情况,在哪些情况下不宜使用呢?苦寒伤胃,在面对脾虚患者时应慎重使用,孕妇应慎用或禁用,但往往这些苦寒药作用又难以替代,故使用时可佐以生姜、附子等达到用而不伤的目的,也可适量减少用量或分多剂使用。另外,在不见实热的情况下不宜使用射干,射干属苦寒性药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意思是治疗阴虚症状滥用苦寒药反使发热更重,应该从补阴治疗。讲到这里,我希望大家能对射干有更深刻、清晰的认识。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