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生姜
《丁未春五首》
宋·刘克庄
道是生姜树上生,不应一世也随声。
暮年受用尧夫语,莫与张程几个争。
刘克庄(1187—1269年),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本诗属于七言绝句,诗中所提到的“道是生姜树上生”可不是指生姜长在树上,而是代指性格执拗。生姜是什么样子相信大家都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它是姜科、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除了根茎,其栓皮、叶均可入药。作为一味调味的食物,它可谓是中国厨房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它作为一味发散风寒的中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姜作为药材,首载于《名医别录》,用量:3~10 g。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基本功效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主治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本草备要》记载生姜“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能入肺,通气散寒)、咳逆呕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在治疗风寒表证上,它与桂枝、芍药、大枣、炙甘草共同组成桂枝汤,起到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生姜助桂枝解表,生姜大枣配伍可以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方中辛甘和酸甘配伍,营卫均能调,是外感风寒表虚症的基础方。在治疗脾胃寒症、多种呕吐上,可与半夏配伍,组成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善治痰饮呕吐。或者与橘皮、竹茹、甘草、人参、大枣同用,共成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橘皮、竹茹二药共行降逆止呃,清热和胃的功效,生姜功在和胃止呕,还可助君药降逆,方中甘寒和辛温配伍,清而不寒。此外在旋覆代赭汤中,生姜达到了一能散寒止呕,二能祛痰化浊,三能制约代赭石之沉寒的功效,与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甘草、大枣共治胃虚痰阻气逆证。生姜片敷在内关穴也可用作止呕,针灸中有一种灸法叫隔姜灸,即将鲜姜切片,中间刺以数孔,后将姜片置于应灸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之上点燃,此法可用于因寒所致呕吐、腹泻、泄泻、风寒湿痹等症状。此外,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具有行水消肿的功效,生姜捣汁入药后其性能、功用与生姜相似,但侧重点不同,生姜汁更偏向于化痰止呕。当生姜经过晒干或低温干燥后,就会摇身一变,成了另外一种中药干姜。干姜的功效与生姜不同,虽然它们均可温中、温肺,但干姜擅散里寒,回阳救逆,化饮,而生姜则擅散表寒,止咳止呕,解毒,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要将二者弄混。当然两者同时使用的方剂也不少,如实脾散、回阳救逆汤、厚朴温中汤、五积散等,生姜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本品容易助火伤阴,故阴虚内热、表虚有热、里有实热、疮疡热毒或者时阴虚内热者均忌服。辛味易耗气动血,孕妇也须谨慎使用。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