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 柴胡
《寄韦有夏郎中》
唐·杜甫
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
亲知天畔少,药味峡中无。归楫生衣卧,春鸥洗翅呼。
犹闻上急水,早作取平途。万里皇华使,为僚记腐儒。
柴胡,别名茈胡、地薰、山菜、茹草、柴草。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柴胡分别习称“北柴胡”与“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 cm、直径0.3~0.8 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生于干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生于干燥草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甘肃、青海、新疆、四川、湖北等地。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功效为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柴胡在临床上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热作用:北柴胡对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肺炎等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制剂及用法:用北柴胡的干燥根,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 mL,相当于原生药2 g。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日1~2次,成人每次2 mL。
2.用柴胡注射液滴鼻,也有明显的退热作用。用法:患者平卧,取头后伸位,用注射器抽取药液,两侧鼻孔各滴1~3滴后,轻轻按摩鼻翼,再继续滴完全量。用量:小儿0.3~0.5 mL,成人0.5~0.8 mL,普通感冒均系显效。
3.治疗病毒性肝炎:柴胡注射液(每1 mL含生药2 g)10~20 mL加入50%葡萄糖液静注或5%葡萄糖液250~500 mL静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病毒性肝炎,对改善症状、回缩肝脾、恢复肝功及乙肝抗原阴转率均有较好作用。
4.治疗高脂血症:用干柴胡和适量罗汉果调味,混合水煎2次,每次煎2小时以上,煎出液过滤澄清浓缩。口服,每次20 mL(相当于干柴胡3 g),每日3次,3周为1疗程,治疗后甘油三酯、胆固醇均显著降低。
5.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柴胡注射液(每1 mL相当于原生药1 g),每次2 mL(10岁以下首剂3 mL),每日2次,肌内注射,疗效显著。
6.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用柴胡注射液(每1 mL相当于原生药1 g)采取滴眼、球结膜下注射及肌内注射三种方法综合治疗。滴眼,柴胡注射液加生理盐水配制成10%眼液,每次1~2滴,每小时1次。球结膜下注射,每次0.3~0.5 mL,隔日1次。肌内注射,每次2 mL,每日1~2次。病变程度重,症状严重者,合并使用10%阿托品溶液散瞳,每日1~2次。
7.治疗多形红斑:用柴胡注射液(每2 mL含原生药4 g)每次2 mL肌内注射,每日2次。
8.眼色素膜炎:柴胡注射液2 mL肌内注射,每日1次;柴胡注射液0.2 mL球结膜下注射,隔日1次;10%柴胡注射液滴眼,每次1滴,每日6次。肌骨注射和球结膜下注射10次为一疗程。临床疗效可观。
9.治扁平疣:柴胡注射液(每1 mL相当于生药1 g),肌内注射,每日1次。
10.治链霉素中毒所致眩晕耳鸣:香附30 g,柴胡30 g,川芎15 g。共研细末,装入胶囊。饭后温开水送服,每次2粒,每日3次。老人及小儿酌减。
(孙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