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桑葚

103 桑葚

《幽居即事》

宋·陆游

屏居江海涯,杳杳菰蒲深,

俛仰夏令中,泽国正多阴。

桑椹熟以紫,水鸟时遗音。

偶得一瓢酒,邻里聊相寻。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其诗歌语言平易,章法严谨。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隐居后的生活,诗中不仅写到其隐居后孤单郁闷的心情,还通过对桑葚、水鸟等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田园风景画卷,清代诗人赵翼评价其诗作“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诗中“俛仰夏令中,泽国正多阴”这句指出了桑葚的生长特性是在夏令时节的潮湿环境下,果实会由红变紫成熟。而桑葚除了在古诗中能作为乡野生活的标志,其药用价值也早在《新修本草》中就有记载。

桑椹,又名桑椹子、桑蔗、桑枣、桑果、桑泡儿、乌椹,现多写为桑葚,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全国各地均可见。桑葚大多呈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花果,系由许多小核果集合而成,长2~3 cm,直径1.2~1.8 cm。未成熟时多为绿色,成熟后变肉质,可见黑紫色或红色(极少可见乳白色),种子小,花期3—5月,果期5—6月,成熟后的气味微酸而甜,《本草崇原》写到桑葚的功效有:“止消渴,利五脏,关节痛,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本草新编》则提出:“桑椹,专黑髭须,尤能止渴润燥,添精益脑。”桑葚味甘、酸,性寒,归肝、肾经。用量多在10~15 g,但许多药剂的用量都远远多于此标准,清代名医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记载的神龟散中用到了120 g的量,当桑葚作为膏剂使用时用量往往也不会拘泥于10~15 g的剂量,这多取决于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用药习惯。

谈及其药用价值,当然就要说一下它作为一味补阴药的基本功效: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炮制方法多为取原药材,去除杂质,洗净、干燥,除此之外不同年代的炮制研究还提出了微炒用、熬膏用,还有与蜜、酥油、生姜共制等方法,当然其也可作为冲剂单用或与其他中药、食材同用,单用可发挥其滋补肝肾的作用,治疗头晕目眩、目昏眼花、须发早白等阴血亏虚的症状,多个药材一起使用时则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配伍,比如将桑葚与何首乌、菟丝子、女贞子、黑芝麻等配伍具有补益肝肾、滋养精血的功效,以及为发挥其润燥功效与当归、何首乌、火麻仁等同用的通舒冲剂。

另外,炮制后的桑葚并不适合任何情况下都随意服用,虽然其既可作为药物也可作为食品的特性及平和的药效,但大家还是要注意留意其滑肠的功效,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须谨慎使用,以防桑葚“润而下行”的特点加重症状,小儿的脾胃功能较差,消化功能容易被影响,故在面对小朋友时也要控制桑葚的用量以免伤及小儿脾胃。桑葚不只是一种水果,更是一味药材!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