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 地榆

045 地榆

《金楼子引古语》

先秦·佚名

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

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

此段后还有一句:“五加一名金盐,地榆一名玉豉,唯此二物,可以煮石。”金盐是五加,而《神农本草经》记载“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中玉豉”,这里的玉豉就是指地榆。古人认为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地榆则能够起到“烂石”的作用,金盐玉豉指的是传说中神仙所用的两种药物,泛指长生秘药。为什么古人对地榆评价这么高呢?地榆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地榆,是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春、夏季采摘后可做成腌菜、炒食或者下在汤里食用,其叶形美观也可以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在庭院中。作为中药的地榆,又称黄瓜香、玉札、山枣子,是蔷薇科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常被称作“绵地榆”,分布于全国各地,多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山西等地。多在春季发嫩芽时或者秋季枯萎之后采挖,采后去除杂质,洗净,除去残茎,润透,干燥,或者趁新鲜时切片干燥。煎服时9~15 g,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地榆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功效为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在止血时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则多生用。其临床多应用在血热出血、痈疮湿疹、烫伤等方面。本品苦寒沉降能清热,又有涩味,故能收敛止血。《本草求真》评价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毒止血药也”,是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良药。地榆散(《圣济总录》卷七十六),将地榆与甘草同用,再加砂仁同煎,起益气解毒止血之效,治疗血痢不止。另有一地榆丸(《普济方》),地榆与当归、阿胶、黄连、诃子肉、木香、乌梅肉共用,既滋阴养血又清热止血,加上收涩止痢功效可治疗赤白痢疾。地榆又可解毒疗疮,属水火烫伤之要药,治疗烫伤时可与生大黄、黄柏、黄芩、冰片等配伍使用。《外科证治全书》记载治疗烫伤“急用地榆磨油如面,麻油调敷,其痛立止;如已起疱,则将疱挑破放出毒水,然后敷之,再加干末撒上,破损者亦然”。如要治疗痈疮,可单用生地榆与醋调敷。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治疗大面积的烫伤时,地榆制剂不可外用涂抹,防止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引起中毒反应。本品苦寒伤胃,易影响脾胃功能,故脾胃虚弱者慎用。寒酸涩之性不宜给虚寒性的出血患者如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者使用,易伤人体阳气,也易寒气凝滞则血不通,这样不仅血未止,反而还可能出现瘀血。出血本就见瘀者也不可使用,以免使邪闭于内,反而出现闭门留寇的现象。

(黄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