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 黄芪
《沁源山中》
金·王特起
野夫不识武城宰,问之无言色微改。但说今年秋雨多,黄芪满谷无人采。
踏遍西城锦石盘,莫投佛屋解征鞍。隔林依约见灯火,山谷人家初夜寒。
黄芪,又名黄耆,是豆科黄芪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蝶形花亚科。《本草纲目》云:“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因颜色、功用而得名。黄芪主根肥厚有分枝,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黄芪在我的记忆里是叫黄参,还记得小时候奶奶告诉我黄芪可以用来泡酒、煲汤,对人的身体十分有好处。但是黄芪却常常和蒺藜分辨不清,有人说:“行家人,问一下便知谁是黄芪。”但是这个用我们现代的理论是行不通的,现代黄芪一般是由人工种植,蒺藜一般生长在野外,有毒,有配伍禁忌,孕妇及气弱者慎用。
黄芪常生长于湖边、沙土地,也可生长在山坡草地。我国各地均有人工栽培,但主要还是分布于东北部。黄芪药性入其根,是我国传统的中药之一。每当秋季,就可以进行采挖了,但在采挖时需借助工具,采挖全根,避免破坏外皮。采挖后,需除去泥土,修须根及根头,晒至半干,堆放1~2天后,再晒全干。黄芪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等功效,常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等。在中药归脾汤方里,黄芪配伍人参、白术、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主要运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补中益气汤中黄芪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调和营卫,主要运用于脾虚气陷证。牡蛎散中黄芪固卫益气,以麻黄根领之达表而止汗,配牡蛎潜其虚阳,敛其津液,两者合用,共奏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体虚自汗、盗汗症。黄芪用量以10~15 g为宜,在临床上可加其用量,但不宜超过30 g。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黄芪,补药之长。”黄芪甘温,易助火敛邪,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阴虚阳亢、疮痈毒盛等均不宜使用。
黄芪无毒无害,是一味有益人体健康的补药,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它的禁忌就会产生副作用。首先,黄芪和杏仁相克,轻者中毒,重者则会诱发癌症。其次,黄芪泡水后,一定不可一次饮完,否则会造成身体的不适。最后,感冒发热、肾虚、孕妇均不可使用。补药虽好,但要通过合理的辨证论治去运用,不然反而增加身体的负担。
(杨倩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