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 钩藤

051 钩藤

《喜晴》

宋·赵蕃

地虽湖北稻为乡,岁比曾微一报稂。

望望雨晴求屡告,欣欣守尉德俱良。

共朝负笼争晴割,敢爱当檠滴夜凉。

更拟年丰酒初贱,钩藤免饮涩如棠。

赵蕃(1143—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南宋著名诗人。诗中所提到的钩藤属于一味平肝息风药,其最初入药的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古代医家认为其气轻清,所以那时的钩藤被认为是治疗小儿的专用药物,甚至有“疗小儿,不入余方”的看法,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扩充钩藤的应用范围,现除了在儿科使用,还可用在内科、妇科等方面。

钩藤,又称双钩藤、鹰爪风、吊风根、金钩藤、倒挂刺,是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它的采摘季节在秋、冬季,收获时剪取带钩的茎段,除残叶,切段,晒干。多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钩藤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功效为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用法用量:3~12 g,煎服或入散剂。《本草纲目》曰:“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晕车,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钩藤性凉又入肝经,擅长清肝热、息肝风。在羚角钩藤饮(《通俗伤寒论》)中,羚角与钩藤两药共为君药,既能清泄肝热,又能息风止痉;又有菊花、桑叶两味辛凉之药助清肝息风;热盛会伤及津液,须配伍生地、白芍药、生甘草三者,共能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肝热旺盛易灼津成痰,故须以川贝母、鲜竹茹来清热化痰;热又易上扰心神,方用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最后用生甘草调和诸药,多味药物共奏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的功效,用来治疗肝经热盛动风证。钩藤除了有清肝热、息肝风功效,还能平抑肝阳。方剂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中,天麻、钩藤能平肝熄风;石决明既能平肝潜阳,还能除热明目;川牛膝引血下行,能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栀子、黄芩清肝降火;益母草、川牛膝活血利水;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多药合用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功效。此外,《别录》记载了“主小儿寒热,惊痫”,钩藤可以用来治疗小儿惊哭夜啼。《本草汇言》记载了钩藤散,用钩藤与菊花、防风、党参、茯神、半夏、陈皮、麦冬、生石膏、甘草共用,专治小儿惊风。

《本草汇言》写到,钩藤“久煎便无力,俟它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钩藤性轻凉,故不宜久煎。《本草新编》称其“最能盗气,虚者勿投”,虽说它适用于小儿的许多疾病,但因其偏于寒凉,所以不适用于所有人,寒凉药物是最伤脾胃的,脾胃虚寒者切记不可妄服钩藤,以免伤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之功能,进而导致气血不足,如《本草从新》中“无火者勿服”,防止寒凉之性伤及正气。

(杨倩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