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 黄柏
《天坛(节选)》
明·徐渭
黄柏太苦蔗太甘,盛时文字忌新尖。
当时作颂卑枚马,付与金华宋景濂。
黄柏,别名川黄柏、黄檗皮、黄皮树皮、檗皮、黄檗。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山谷溪流附近。分布于陕西南部、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 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
关黄柏:厚2~4 mm。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黄柏与黄连一样含较多的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大体相似,但黄柏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
黄柏的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治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等,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1.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用黄柏制成的流浸膏(每mL相当生药黄柏1 g),3岁以下每6小时服3 mL,3岁以上4~6 mL,成人6~10 mL。轻症治疗后1天即可好转,一般约在治疗8天后症状与体征消失,约10天后脑脊液转为正常。治疗同时仍应予水分、营养及常规护理,并辅以一般的对症处理。
2.治疗细菌性痢疾。内服黄柏干浸膏(0.13 g=生药1 g),每次0.4 g,每日3~4次。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可用黄柏皮切碎晒干,研粉过筛,再用10%酒精泛丸。每次4 g,日服2次,7天为一个疗程。
3.治疗肺炎。用0.2%黄柏碱注射液,每次肌内注射3 mL,每8小时1次,体温降至正常后2~3天,减为每日注射2次。实验证明,黄柏碱在试管内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4.治疗肺结核。用0.2%黄柏碱注射液3~6 mL,肌肉注射,每日2次,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认为黄柏碱注射液对浸润型渗出为主的炎性病灶有良好的效果,对增殖性病灶则疗效不显。服药后热度很快恢复正常,咯痰减少,食欲增进,体重增加。
5.治疗肝硬化、慢性肝炎。用黄柏小檗碱注射液治疗肝硬化数例,治疗效果佳,其间未见副作用。
6.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每晚清洗阴道后,塞黄柏栓剂1枚(每枚重7 g,含黄柏碱0.5 g),4次为1个疗程;对阴道宫颈炎患者,隔日使用1枚。本药对妊娠及未婚者,均可使用。
7.治疗急性结膜炎。用10%黄柏煎液滴眼,每次用1~2 mL冲滴,每日2~3次。由于黄柏质量不同,疗效亦有差别。
8.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采用20%或30%黄柏煎液(滤过冷藏)滴耳。用时先以双氧水洗净外耳道脓液,拭干,而后滴入药液5~10滴,侧卧15 min。
9.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局部穿刺冲洗后,用黄柏流浸膏的30%稀释液徐徐注入,每侧隔4日注入1次。
10.治疗耳部湿疹。用黄柏粉(含小檗碱1.6%)1份,香油1.2份,调成糊状,每日涂药1次。涂药1~2次后85%以上患者湿烂面干燥结痂,5~7次后均基本好转或痊愈。
黄柏的作用虽多,但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更要注意黄柏所致的过敏性药疹,曾有1例患者用开水冲服黄柏1钱左右,服药5~6 h后,胸部发痒,继起多个小疙瘩,并蔓延全身,经脱敏常规治疗而愈。事后再用黄柏煎液行皮肤划痕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杨倩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