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 苍耳子
《驱竖子摘苍耳》(即卷耳)
唐·杜甫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
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
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
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
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
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
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
此诗是杜甫晚年,大约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所作。诗人用这首诗描写了苍耳的生长环境、摘苍耳的缘故、苍耳的食用方法,最后叙述了安史之乱的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以及朝廷的腐败等,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提到苍耳子我就会想到它是孩提时小伙伴们相互整蛊的道具之一,它的表面是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易附在毛绒物上,也很刺手,那时候常常会在路边摘很多新鲜的苍耳子藏起来,然后趁小伙伴不注意时偷偷放在其书包里或者头发上,让小伙伴又气又恼,从而出现一幅互相扔苍耳子的画面,回想起小时候调皮捣蛋的欢乐时光,让人忍不住感叹时光飞逝。
长大后才知道苍耳子也是常用的中药材,它有很多种叫法,如虱马头、道人头、刺八裸、苍浪子、青棘子、痴头婆、胡苍子、野茄、猪耳、菜耳等,但在中药学里还是统称苍耳子。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归肺、肝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症。它属菊科、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生命力顽强,常生长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田边。它对农业、林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农民伯伯们可是很讨厌它的。如果要将它入药必须在秋季采收,因为入冬后它的根茎就会枯萎。
现在家里的长辈常常用苍耳子和艾草加在一起大火烧开后小火熬15分钟,用煎出来的药水泡脚,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和治疗皮肤瘙痒,由此体现了苍耳子散风寒、祛风湿的作用。苍耳子虽然有不错的功效,但是过量服用会引起中毒,伴有头昏痛、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血虚头痛病人不宜服用。
(孙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