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升麻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节选)》
唐·皮日休
呼童具盘餐,擫衣换鸡鹜。
或蒸一升麻,或煠两把菊。
皮日休(838—883年),字袭美,号逸少,晚唐诗人、文学家。其作品多能体现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感,此诗就描写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此处诗人说“蒸一升麻”,其中一升麻指的可能并不是我们此次要说的中药升麻,可能是乡野间可见的麻菜,蒸一升的量食用,但是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去了解升麻的相关知识,升麻是种怎样的药材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升麻,又称龙眼根、周麻、窟窿牙根,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或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本品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须根多而细,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痕,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多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它在早春发嫩芽时可以采摘茎和叶子作为野菜凉拌或者做成菜品食用,洗净后可用沸水焯,经制作后沾肉酱后盐水食用,味道清爽略带有些苦味,有解毒利咽的功效,其根茎在去须、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后就是我们常见的中药升麻了。
中药升麻,须煎服,需用作发表透疹、清热解毒药物时宜生用,防止其升发之性受到高温破坏,在升阳举陷时则可以炙用,用量:3~10 g。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功效为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辛味发散,微寒能清热,故适合用于外感发热导致的麻疹不透,如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等。辛味除了发散也可透疹,疹出不畅者,可与葛根、白芍、炙甘草配伍使用发挥辛凉解肌、解毒透疹的功效。辛凉与酸甘合用,既能升散又可敛阴,成透解之良方。同时它也是升阳举陷要药,善清阳明热毒,辛甘为阳,上浮入脾经,如《本草纲目》记载:“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这时就不得不说《脾胃论》所载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了,这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方中升麻、柴胡同用引气上升,升阳举陷;黄芪补气固表,也有升阳举陷之用;黄芪、人参、炙甘草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均能补益脾气;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协人参、黄芪补气血;陈皮则功在理气,使补而不滞,八味药补气和升提共用,气虚能补,气陷则提,最终能使元气充,清阳升。此外,清阳明热毒时,升麻可与黄芩、黄连、板蓝根等清热药物同用,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依据其性微寒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共达清解热毒之效。
什么症状是不适宜使用的呢?《得配本草》提出:“伤寒初病太阳,痘疹见标,下元不足,阳虚火炎,四者禁用。”升麻药性微寒,那么脾胃虚寒者要谨慎使用,以免导致脾胃更寒,症状反而加重,本品宜用于表热,阴虚火旺时阴虚阳浮,如果再用升浮药物则反而加重,此外,麻疹已透再投升麻,不但不能起到作用,反而还耗伤人体元气,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了。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