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石决明
《五十六字庸以告未知野夫者》
宋·程珌
宁须山泽论高平,但要曾餐石决明。
三世击钟敲石磬,十年学剑斮铜钉。
倘知狐祖天边去,肯向蛮奴脚底行。
更许野夫寻上着,十洲三岛一宫城。
程珌(1164—1242年),宋代人,字怀古,号洺水遗民。其诗作情感饱满,用词浅显易懂,直抒胸臆。诗中的石决明是中药名,又称鳆鱼甲、九孔螺、九孔石决明、九孔贝等,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等的贝壳。主产于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在夏秋两季捕捞后,去肉留壳,清洗干净,除去杂质后晒干。这种贝壳类的药物,质地坚硬,不易煎出有效成分,所以石决明在入药前先打碎。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中药里有两个决明:石决明和草决明,虽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石决明是贝壳,草决明又称决明子,是决明的种子,前者味咸,性寒,归肝经;后者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经。两者虽然都有清肝明目的功效,但石决明能平肝潜阳,决明子味苦能泄,还能润肠通便,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
《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石决明:“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除目外障,作丸散内服,熊消目内障(消内障丸散优于汤剂)。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石决明既能治疗肝阳上亢证,也能治疗目赤翳障,视物昏花的症状。本品咸寒入肝经,在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中天麻、钩藤共用能平肝息风,川牛膝能活血、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与牛膝配伍以平降肝阳,栀子、黄芩清肝降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再加上石决明功在平肝潜阳,诸药合用,既能平肝息风又能补益肝肾,清热活血。在石决明散(《圣济总录》)中,石决明的清肝明目功效与井泉石清热疗眼疾,石膏与黄连清热泻火,菊花既能清热又能平肝明目,甘草能清热兼能调和诸药的作用,几位药共用,擅长治疗肝火亢盛,目赤涩痛。石决明除了能生用,还可煅用,有收敛、制酸、止血的功效。需平肝清肝时多生用,用量:6~20 g,或也可入丸、散,煅用可治疗疮疡不溃、胃痛泛酸、外伤出血等症状。当然,无论是生用还是煅用都须先煎,将石决明内的有效成分煎出再下其他药物,而外用也还可以适量研末水飞点眼,可治疗目生翳障。
此外,石决明咸寒,咸味泻下通便,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均应慎用,其属于贝壳类药物,服用有碍消化,临床在使用时可以多配伍消食健脾之类的药物使用,以免损伤脾胃功能。在《本草求原》中提到石决明反云母,另外在《本草经疏》说到石决明畏旋覆花,由此可见以上几种药物不可一同使用,在《本草撮要》中还提到其“多服令人寒中”,所以要注意药材的用量,以防伤身!
(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