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 蛤蚧
《思明州》
元·陈孚
刺竹丛丛苦竹生,山禽无数不知名,
元宵已似春深后,龙眼花开蛤蚧鸣。
陈孚是元台州临海人,历任上蔡书院山长,翰林国史院编修等,善文善政。诗人思念家乡,写景优美雅静,以蛤蚧鸣来表达思乡之情。
读了这首诗后,大家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作者要用蛤蚧的鸣叫声来寄托心里的思恋?蛤蚧是什么?
蛤蚧俗称大壁虎,又称仙蟾、大守宫。蛤蚧属壁虎亚科,脊椎爬行类动物,有小毒,一般在5—9月捕捉。体型较大,体长可达30 cm以上,头长大于尾长,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全身布满斑点,味腥,具有多种体色,多数为砖红色,如若发现,十分好辨认。蛤蚧主要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及云南,主要通过人工喂养和捕食昆虫为主,常常夜晚捕食,白天睡眠。其动作敏捷,攀附于墙面。
《雷公炮炙论》云:“蛤蚧,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由此可见,蛤蚧需去除内脏,晒干,切块,其尾易断,能再生,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
蛤蚧味咸,性平,归肺、肾经,有小毒,功效为益肾补肺、定喘止嗽,主治肺肾两虚气喘咳嗽、虚劳咳嗽、咯血、肾虚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消渴。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蛤蚧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平喘功效显著。《本草再新》云:“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在中药处方中,蛤蚧泡酒具有温补肾阳之功效,对肾虚腰痛、阳痿等症有比较好的调理作用。在蛤蚧丸中,蛤蚧配伍贝母、紫菀、杏仁、鳖甲、荚仁、桑根白皮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补肺肾气、清肺止咳作用显著,现代医学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蛤蚧散中,蛤蚧配伍白羊肺、麦门冬、款冬花、胡黄连主治肺痨咳嗽,蛤蚧和白羊肺均为血肉有情之品,补益作用更加明显,两药共用,方能补肺益肾。加味人参蛤蚧散中,人参和蛤蚧配伍主治肺肾气虚,肾不纳气之咳喘,人参补益肺气,蛤蚧补肾填精,二者配伍合用具有肺肾双补及补肾壮阳的作用。
《本草衍义》言:“补肺虚劳嗽有功。”根据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蛤蚧的作用十分强大,主要补肺肾之气、固精助阳,但是也不可滥用。蛤蚧禁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喘咳和阳虚火旺者,使用范围需重视。煎服:用量为3~6 g,多入丸、散或酒剂可研磨。
近年来,中国蛤蚧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几近枯竭。由于其属于传统中药材,因而被大量捕捉,产量剧减,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刺激群众捕猎,以致陷于枯竭状况。因此蛤蚧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在不断地开发环境的同时,就有不同的小生命失去它们的家;我们在不断地捕捉时,就让它们逐渐濒临灭亡。因此我们要时刻满怀感恩之心,在身体得到补益的同时也减少对它们的伤害。
(杨倩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