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诉求

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诉求

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理论是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诉求背景下逐步形成、发展并走向成熟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变化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但是在教育事业迎来发展的机遇时,一些因素又在制约着它的发展进程,如人民群众教育观念需改变,政府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参差不齐,不合理制度的存在束缚着教育的发展,发展教育的基础设施缺乏等。

第一,人民群众教育观念需改变。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儒家、道家等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对人们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2015年以教育主体长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于个人能力、道德素质、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做法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在这些方面就要做出一定的改变。

第二,政府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国务院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不断增长,但是在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2015年以前,教育经费的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一直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的4%这个目标。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比例后,直到2015年,全国的教育经费支出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4.15%。因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发展教育的过程困难重重。同时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区域间教育投入差异大、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很突出,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明显低于城市,中小学教育经费低于高校,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阶段的学校中重点学校教育经费也明显高于普通学校。

第三,不合理制度的存在束缚着教育的发展。目前在我国最重要的高考在绝大多数地区还是实行文理分科方式,在一些培训机构中也是只注重学员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这些都会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忽视了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对于受教育者自身需求的满足也还不到位。另外,我国的教育个性发展不足,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共性,与具体学校办学特色的结合、区域优势、办学地民风民俗等因素之间的结合不够密切。从以上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要更好地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解决上述存在的不利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问题。将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促进教育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