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要关注一生
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不能仅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必须立足长远,将被教育者人生价值的实现、培养“完整的人”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使被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能够有以下特征:第一,能够做到活动自发性,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始有终;第二,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理智判断和科学选择;第三,具有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对待学习和事物具备批判性的眼光,高效获取成果和经验;第四,能够自动学习、解决相关问题,掌握方式方法;第五,面对新的环境,能够灵活适应尽快融入;第六,已有经验能够高效内化并创造性运用,面对问题妥善处理;第七,有团队精神、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第八,工作不以获得他人肯定和赞许为出发点,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是其工作的目的。课程关注一生的立足点,将被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健康身体、良好心智、精神情绪稳定、知行合一的“完整的人”。
课程要关注一生,更是关注人作为世界最为主体部分的发展。人类生存和社会关系变革的基本要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课程要关注一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贯彻和发展。习近平对人的本质以及发展方面高度重视,他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9]他认为个人对物质条件的追求、社会所需要达到的经济指标,对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是不够的,幸福指数的提升非常关键,要关注人们“精神生态”的稳定与和谐,使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和充实,人际关系和谐向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注重效率和公平,不断探索和追求生命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的达成。新时代更要关注人民全面发展的需要,关注其美好生活需要,更要把人民置于主体地位,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课程要关注一生,就是要注重青年的培养,关注青年的全面发展需求,以青年的全面发展助力国家的日益兴旺和强盛。
课程关注一生,就是重视对被教育者的综合培养,强调人生意义、找寻人生价值、捍卫人格尊严、激发潜在能力、塑造理想人格。课程关注一生重视被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自我实现,学校除了理论知识的教授,还需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良好人格的塑造。课程关注一生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促进被教育者的自我实现,使其认知、情感、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有用之才。课程关注一生需要具有历史性思维,立足当前和未来。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适应和了解时代变化,成为积极乐观且具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课程关注一生更注重的是一个动态培养过程,不能只局限于静止的理论思维,而是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核心之一。重视被教育者自我价值的构建,共同推进智慧、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正视对事物发展的态度,养成自身独特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课程要关注一生就是将课程不能只局限于静态的知识理论体系,而是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课程内容体系中呈现社会和个人的课题,并且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环境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人性为中心”是课程要关注一生的重要观点,目的是在课程构建思想中培养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并坚持适切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选择原则,使课程教学符合被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通过课程教学了解被教育者对生活经验的掌握和社会现象的判断,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能只局限于选择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其选择的标准应将被教育者的倾向和需求纳入课程选择的评判标准,使课程能够满足被教育者的生活需求,并且能够通过课程所授去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课程要关注一生主张知行合一,坚持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被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培养为先,关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正确树立。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课程要关注一生并不是传统的单向灌输性课程,而是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的学习进步、不断探求知识的过程。课程要关注一生强调教育者的指导和协调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不是以教育者为权威进行知识的教授,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双方在交流配合中共同参与。课程要关注一生是通过强调被教育者的自主知识学习态度,发掘和探索被教育者自觉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进行创造创新的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被动获取知识,而是重视学生的自我个体经验。课程要关注一生是鼓励多元化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思维和观点的碰撞,在此过程中探索找寻问题解决的路径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