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思想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最早产生的。佛教产生于印度,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并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在隋唐时期迎来了佛教发展的巅峰时期。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都受到了佛教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理学、心学的相继兴起,对佛教许多思想进行借鉴、吸收,使佛教思想完全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变成中华文明肢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随着传播区域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了三大宗教之一,可见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对启迪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佛教的教育思想是道德教育和智慧教育的统一。首先,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中国在很早就有了平等的观念,主张任何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其次,佛教还强调个性化,主张“我心即佛”,强调个体自身用心去感悟才能感悟到知识,这一思想实质是反对强制灌输,看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佛教以“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为其教育目的,看重自身觉醒,在学习的过程中探寻、感受人生真谛。佛教注意到在天资、性别各方面,所有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但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学习就能使人得到教化,不断向上和向善,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启示我们要实现大众化教育,反对只培养少数精英式的教育,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拒绝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考评方式,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佛教的教育理念贴近其本身发展思想,其中包含了有教无类、对机说法、挫折教育、众生平等、言传身教等。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讲的就是不管贫穷富有、无论是哪个阶级、是智是愚、在何地出生,都应该被平等地对待,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孔子提出了这一思想,在《坛经》(法海本)中也有记录。在经文开始处,禅宗六祖惠能便向各信众介绍自己。他出身贫穷、不识字,靠着上山砍柴维持生计。机缘巧合之下,他遇到了《金刚经》,随即顿悟,便来到黄梅拜见了五祖弘忍大师,在黄梅的寺庙做砍柴舂米等杂事。有一日,弘忍大师想知道弟子对佛法的体悟,于是让众弟子各作一偈,并承诺“若吾大意者,付汝衣法,享为六代”。神秀上座在墙壁上作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随后惠能一听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托人帮他也写了一首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又偈言“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经过这两偈的考验,五祖将衣钵传授给了惠能。五祖弘忍教育不讲究亲疏血缘、不论出身、不看贵贱,均同等看待。他更看重的是僧侣们对佛法的悟性、理解,谁能够悟到佛法本性、掌握佛性佛理,就能够得到其衣钵。惠能便是这样,他出身、学识均算平凡,但他能了悟佛性、明白佛理,于是得到真传。这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算是一种超前的进步思想,并且也符合现今社会的教育需求。
挫折教育。《坛经·行由品》(宗宝本)中记录着六祖惠能的自叙,六祖在追逐佛道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他在儿时以打柴维持生计,突遇机缘到黄梅拜在弘忍大师门下,开始凭借“佛性本无南北”通过拜师难关;接着舂了八个多月的米,闯过磨难关;顺利通过赛偈关取得衣钵,再后来通过感化陈惠明,巧妙地避免了被夺取衣钵,在猎人队里面,度过十五年的隐姓埋名生活,终日食肉边菜,最终身体心灵都得到了应有的磨炼;于光孝寺中凭借“风幡何动之争”体悟“心动”语,进而大开顿教法门。在六祖惠能的一生之中,他经历了艰难的成长,通过求法道路上的磨炼,成了名留千古的高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教育这一思想在《坛经·行由品》(宗宝本)中得到了十足的体现。挫折教育即是通过科学的教育指导,依据受教育者自身条件和教育者实施教育的需求,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的竞争意识,强化受教育者的挫折应对能力,让他形成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能够承受挫折的习惯,进而养成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有独立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六祖惠能便是挫折教育的践行者,拥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勇气以及战胜挫折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挫折教育造就了一位传奇、一代圣人。所以,在现代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入一些挫折教育,培育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勇于面对生活挫折,树立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的理想信念,培养出有过硬心理素质的学生。
众生平等。《大正藏》里面讲道:“诸大菩萨应该要这样制伏他们的妄心,无论是依卵壳而出世的众生、由母胎而出生的众生、因潮湿而生的众生,还是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力出生的众生。又无论是欲界与色界中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还是无色界四天中那些没有物质形体的众生。无论是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谈不上有无心识活动的各类众生。所有这些众生,其都要使他们断尽烦恼,永绝诸苦,脱离生死轮回,达到绝对清净圆满,永恒妙乐常住的涅槃境界,从而使他们获得彻底的、最终的解脱。这就是菩萨的宏愿,即慈悲济世,普度众生。”世间全部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不管人、动物还是植物,均不分高低贵贱。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思想,善于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既看到学生的优点也看到其缺点,同时都很重视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习近平曾经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16]习近平强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17]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就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纵观习近平的讲话和论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如影随形,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各种例子深刻阐述教育的哲理性,这些哲理来源于历代圣贤先哲。习近平曾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8]习近平总书记在富有深远影响的讲话中对古代经典娴熟运用,这种独特的风格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72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54页。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9页。
[4]〔苏〕康士坦丁诺夫:《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9页。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6页。
[7]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3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60页。
[1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页。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17页。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9~100页。
[14]金建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72页。
[1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
[16]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全面从严治党职责与实践探索(理论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5页。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41页。
[1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