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1],这是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价值立场,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事关个人能否具备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等,都离不开教育的基础支撑作用。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首先是因为教育具有塑造人的功能。教育能够传授知识,培养道德,塑造人格,使人通过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生产和生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教育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要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教育是源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最基本的途径,对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认为,教育能够给人发展自身、奉献社会和造福人民的能力,我国要努力满足人民受教育的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水平更高、更公平的教育。人的发展不是某一刻所达到的即时状态,而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动态过程;也不是自发形成的结果,要通过外部的作用来获得。教育能够教给人在当今社会中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在此基础上传授人知识、文化、科技等内容,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使人拥有发展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人和教育的良性互动。这些成果都要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我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全面满足人自身精神和物质发展的需要,以个人的发展促进社会不断向前进步,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涵。
其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教育事业建设的行动宗旨。我国发展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具有人民性的特点,对人民受教育权利的保障程度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人既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归宿,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满足人民受教育的需求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体现,要用教育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牢固支撑。教育要为人民服务,首先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当前,教育公平的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教育公平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保障的人民权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将党的群众路线坚定贯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事业中,贴近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解决群众接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教育满意度。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的需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人民满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落脚点,这既是党的宗旨的体现,也是党坚持人民立场原则的要求。
要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就要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的问题。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教育发展不平衡既包括教育内部细分模块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包括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将会导致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从而加重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扩大贫富差距,同时损害了教育落后地区人民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对教育民生工程造成极大的破坏。习近平在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中提到了我国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他指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人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教育资源匮乏,要着重解决这些地区人民受教育的问题,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支持力度,提高他们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精神追求的能力。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我国一切发展成果都由人民共享,教育也不例外;或者说,教育因为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而更甚。如果教育发展成果不能惠及全体人民,那就没有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可言。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期,而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教育是根本。“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要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要提高贫困地区人民改善生活水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能来自教育。习近平在重庆考察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时作出指示,他提出,“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里特别重要的一条要求,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在脱贫问题上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最根本、最稳固、影响力最持久的脱贫办法。
教育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发展教育,通过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此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民生的向往和期待,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关注落后地区教育发展问题,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深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综合改革,在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教育民生事业,“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2],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